很多人应该都听过春秋时期高风亮节的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当时,宋军驻屯于泓水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襄公不顾大臣子鱼的反对,坚持不半渡而击。待到楚军全部渡河后,宋襄公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开始攻击。结果,宋国惨败,宋襄公狼狈逃走。
宋襄公简直是春秋最后的道德之光,坚守战争的道义。只是,宋国如果他们擅长征战的商朝老祖宗“在天之灵”看到,不知如何去想。毕竟连著名昏君商纣王都是选择体面的自我献祭而死。也侧面说明了,周公旦的对于人祭宗教的彻底抹除、新的道德规范实施和改造的成功。
《翦商》一书从夏-二里头讲起,详述了商族的来源,以及因青铜、战车科技进步带来的两次飞跃。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征战的频繁需求以及贫富分化,鬼神血祭文化逐步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血腥,变成了国家宗教,连最后的商纣王都自我献祭了。
而姬姓周人,在作为商朝的附庸族邦迁到了周原后,代价是捕猎周围山地的羌人献给商朝充当人牲。发展到文王时,矛盾进一步计划,文王按照推导出《易经》的"颠倒成对"原则,世间一切既有事实都能用相反的方式再现一遍。强大的商朝曾经非常弱小,强大的商朝也会最终走向灭亡。这种石破天惊的思维方式,说明翦商是可能成功的,周人暗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并最终在牧野之战后成为现实。
翦商事业成功后,周武王很快去世。周公旦辅政期间,除了平定叛乱、拆解商人社会、分封周人诸侯等,还有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废止商朝的人祭文化。而且还要抹杀关于他的记忆,防止死灰复燃。
周公重构了历史叙事:夏人、商人和周人没什么区别,从来不存在人祭行为,王朝的更替只是因为末代君王的德行缺失。他们选择彻底的忘却这段血腥的历史,不仅毁灭殷都、拆分商人族群、销毁商王的甲骨记录,还将周人为商朝捕猎羌俘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埋葬,还进一步将伯邑考在殷都死于献祭并被分食的惨痛经历抹除。
伴随着周人的大分封,以及周人同姓不婚的传统,迎来了广泛而持续的民族融合,新的华夏逐渐成型。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了新华夏的样板品格。但商人的探索精神和技术狂热也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异类。
在周公之后,孔子通过编撰《六经》,结合当时离商朝并未如此遥远,可能也接触到了商朝的鬼神人祭文化。但他做出了和周公同样的选择,强化并完善了新华夏的历史叙事,创造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崇拜而非鬼神血祭的延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