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封的这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这句话在我还不了解王小波的时候经常引用在作文里,用来表达精神生活之于物质生活来说同样重要。经年后重读此句不禁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学者和文坛对王小波的评价至今仍有很大争议。李银河的这种说法讽刺意味十足:“是否喜欢王小波,已经成为接头暗号。”而房伟老师为王小波写的这部传记以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特心得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王小波的一条不同路径,呈现王小波“特立独行”养成史。
为一个已经被分析过度的作家写传记,难度可想而知。这需要写作者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而要有自己深层透彻的分析理解。在这一层面,梁鸿老师给予了房伟老师很高的评价。目录简洁有力地概括了王小波一生之中的各个年龄段,或者用阶段来形容更为恰当:顽童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
有趣的是,他将王小波的死亡用倒序的写作手法来回顾王小波的一生。附录的王小波年谱详细记录了王小波人生中的每一重要时刻。个人建议可以优先阅读,对王小波的一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阅读。个人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也更能把握王小波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寓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名人是没有隐私的。
王小波的死亡的悲剧性未能免俗,凄厉的惨叫无人问津,一个人孤独而死,而死后全世界才开始爱他,“逝者已矣,静静地睡在太平间的王小波,永远无法聆听这山呼海啸般的反应了。”这句绘声绘色的描述听得我肝肠寸断,这样深深的遗憾永远都没法填补,“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此刻我多么盼望死后的人是能有所感知的。
王小波诞生于一个体制内红色知识分子的家庭,在风浪中出生,也继承了在风浪中前行的勇气和韧性。童年的王小波长得一点也不好看,身体有很多先天性的缺陷,总是沉浸在自我丰富的内心世界之中。生长在红色北京的革命化空间之中使得童年的王小波在玩闹和嬉笑之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神秘气息,这些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渗透。
我们在时代中所遭遇的精神困境,在王小波那里早就有了答案。我将继续在王小波之后的人生轨迹中找寻为自己答疑解惑的答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