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应该称得上现代私小说吧。
追星一向是被大众诟病的行径,不务正业、爱做白日梦、魔怔、饭圈,能想到刻薄的刻板印象都可以往追星上套一套,保准能沾边。曾经我也疯狂迷恋过明星,但随着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好像把15年前的自己连同作者一起审视了一遍。
如果按现今功利角度,放在内娱环境看作者的追星,不免可惜,以作者追星的用心程度,即便不当粉圈头子(这也是追星黑词),也是个一呼百应的大散粉。进一步说,如果作者想从中获利,并非难事。
然而还原到作者本身,追星动机是什么结合我自己的体验,追星是一种自我构建乌托邦的过程。明星身上必然有能吸引到你的地方,无论是外表或内在,往往这些也是追星人所欠缺的、希冀的地方,甚至对待明星的感情也是现实中求而不得感情的映射和寄托。
我们对喜爱之事务的感情付出往往比得到的感情回报更能体会到满足愉悦幸福,所以当你见你的太阳站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时,会短暂忘记所有凡尘俗事,那一刻即是抵达乌托邦。
作者也很清楚追星的目的:
每个人追星的形式都不同,既有人推崇偶像的一切行为,也有人批评盲目的人不配做粉丝。有人对偶像抱有恋爱情感,却对偶像的作品没什么兴趣。有人对偶像没有恋爱情感,却会很积极地回复偶像的动态,渴望建立联系。与之相反,也有人只喜欢作品,对偶像的私生活完全不感兴趣。有人专注花钱支持偶像的事业,还有人热爱和其他粉丝交流。而我的态度,是想要解读他的作品,解读他这个人。我想看见偶像眼里的世界。
有时,偶像会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表情。这时我就会想,原来他还有这一面啊,是发生什么变化了吗如果想到了什么线索,我就记录在网络日志里。每逢此时,我都自以为对他的了解又加深了一些。
为什么剖析他人比自己深刻,为什么追逐他人比自己更远,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一个陌生人身上明星偶像有普通人不具有的多种可能性,你可以借ta的眼睛看见不同的东西。我们将情感寄托给ta,塑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ta,然后去追逐这个不可及的幻影。
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的人,我觉得可以称呼为“现充”,他们与外界人事物交流更多,获取更多,感受更多,他们从真实的、具体的人事物上获得生命的体验,同时充沛情感。
但在追星人身上,将感情投射到一个不可回应之人,其实既是满足了自我的情感需要,同时也避免了社交失败带来的伤害,反而获得的,是自我设想的感情满足,就好像单恋,是一场自问自答,自娱自乐。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无条件的,能随时开始也能随时结束的感情。
人们往往会选择花时间学习、参加社团活动、打工,花钱和朋友看电影、聚餐、买衣服,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内心,从而成为更鲜活的人。
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认识的人、友人、恋人、家人等,大家彼此影响,在缓缓流淌的生活里泛起涟漪。人们致力于构筑平等的关系,付出了便期待回应,因此极度失衡的单方面追求会被判定为不健康的关系。
你看,其实这些道理作者都写出来了。
能否用游戏成瘾的原因来解释沉迷追星呢?
如果除了在游戏里当英雄之外都没有什么自我价值认同,在人生、学校、朋友圈一无是处。他不起眼,内向,没有特长,没有社交地位。追星瘾大概也如此。
彻底滑向电子娱乐的短期激励效果,因为人脑并不区分虚拟激励和现实激励,当人脑通过游戏的激励模型诱导,对人释放快感的时侯,人脑会认为“你真的取得了生活中的成功”,你既然已经成功了则没有必要再努力拼搏,于是而造成这个人失去生活能力,厌烦日常生活(因为日常生活几乎所有事都是延迟满足),游戏成瘾。
追星获得的是短期的、虚拟的奖励吗?是否能够认为,明星也是一种夸大的广告宣传,设置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你能看到(代入到)自己的可能性?
书的最后,偶像和女人结婚育子,“我”看到了偶像生活平凡的一幕,“我”才终于肯明白,那些用尽全力收集来的东西,都不如衬衫、袜子更能描绘一个人的现在。在这层真实生活之下,偶像变成人,“我”的乌托邦也像幻影一样消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