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看起来并不顺畅,不知道是我阅读理解的问题还是翻译的水平。一个章节里少说也有一两处文字让我一头雾水。很多语句在逻辑上读不懂,不仅仅是缺少对当时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是连前后文都衔接不上。这就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甚至超过了对故事情节的体会。
说回剧情和人物,虽然译者序中对本书做出了一定的解读,但我读完之后,几乎没有几处感受能对应上。译者说于连追求社会上的成功,但我并未看出他因此而做出的主观能动的努力。无论是在维里埃还是巴黎,反倒是各种机缘巧合推动着他前进。于连最多只是有一颗渴望社会地位的心。译者说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的感情都是热烈的而真实的,我却感到深深地矛盾。于连在我看来只是见异思迁,德莱纳夫人是维里埃最高贵的女人,他便被吸引。玛蒂尔德是巴黎最高贵的女性,于连便忘记了德莱纳夫人转投她的怀抱了。若是真爱德莱纳夫人,又怎会在巴黎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丝毫联系呢又怎会毫不思索地向她开枪呢但又不能不说他不爱她。
于连奔赴巴黎前,还冒着被射杀的危险进入德莱纳夫人闺房与她温存,在监狱里和德莱纳夫人的日子又深刻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幸福。和玛蒂尔德的感情在巴黎是那么真实,被她抛弃的痛苦和追求她的决心,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功利性。然而被逮捕入狱后,见到德莱纳夫人后,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似乎瞬间冷却,全心投入到德莱纳夫人身上了。我实在看不懂于连对这两个人的感情。
译者说本书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雾走向清醒”,我却根本没看到于连主动追求幸福,也未曾看到他在监狱里变得清醒是如何“清醒”的。被羁押在牢狱中的于连,一会视死如归,充满哲思和英雄气概,一会又畏畏缩缩,恐惧死亡。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书里也写得很清楚,第一次泄气是看到苍老的谢朗神甫,他仿佛遇见了自己的死亡而畏缩。第二次是看到满身泥泞的丑陋传教士,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尸体的腐烂而恐惧。因此我认为他的气概只不过是一种臆想,在看不见实质性的死亡内容时,心中可以给自己创造出伟岸的形象。而一旦与现实接轨,看见了任何象征死亡的东西,他就会泄气。若要说有那么一点清醒,也只存在于他坚持判决死刑的言行和终审之后拒绝上诉的决心了。但我仍然无法从中读出他究竟清醒了什么,认识了什么。
此外,译者说本书“具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还说只有“幸福的少数人”才能真正读懂,我是一丁点没有感受出“真实”。而我读不懂本书,大概正是因为不是“幸福的少数人”吧。
总之,要用我自己的话来评价于连的话,我会这样写:一个出身低贱的底层人,有着不错的本领,又有着过人的自尊和敏感。因此他很容易被上层人士的轻蔑刺痛和激怒,从而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的优秀能力也为他赢得了向上攀爬的机会和女人的青睐,但他对爱情的不忠又葬送了荣华富贵,他的愤怒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一切。
最后,我会这么评价《红与黑》:全书讲述的是一个穷小子在种种机缘下在小城市和大城市发展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在两地和两个女人复杂的爱情。主角的言行和莫名其妙的敏感与自尊令人费解,行事逻辑常常自相矛盾且缺乏动机。作者叙事混乱,语焉不详,一些事件前因后果埋得太深、太晦涩。部分情节上下文连接生硬,转折突兀,极大地增加了阅读难度。因此,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渣男的爱情故事,其余一概没有读懂。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读者需要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充足的了解才能明白书中名词的含义以及对角色、情节的影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