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对于诗词都抱有复杂而深刻的感情。不论是自幼背诵时的无奈和积极,还是成年后的遗忘与热爱,那些千古名句和绝世篇章,无论是根植在我们心中还是在街巷间吟诵,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也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文化烙印。即使是早已熟悉的名篇或只言片语,在某个时刻也会随着环境微妙变化,或由于情绪起伏而呈现出新的风味。相比过去的理解,它们会突然扩展得更广阔,更深邃。这或许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无法放下的“yan”。
诗词的“yan”(颜)
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诗词能以寥寥几笔描绘出壮丽的山川和美丽的人世。最美的风景和花好月圆就隐藏在字句之间。古人珍爱美丽,愿意记录下这世间的美好以供后人欣赏。于是就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绝世佳人,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样的美景,有了“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这样的珍奇美食,有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绝美意境。诗词之美和魅力来自于写作者豪情激发的灵感,也来自于读者对其的领悟。诗词的美丽,归功于诗人行使笔墨时的巧妙描绘和果断决定,也归功于诗人对这世间万物的热爱和难舍之情。
诗词的“yan”(言)
人们常说,诗人为了追求一个字,要忍受多少寒夜的孤独和绞尽脑汁的折磨。如果没有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之缘”,就不会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绝妙妙笔,没有王安石苦思冥想的成果,就不会有“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一字一笔都能点亮一首诗,一句话都能活现一段历史的典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正是因为这一字一言,诗词的绝妙才能吸引千秋万代的读者。
诗词的“yan”(盐)
诗词有精神,就像是盐对于身体的生长一样。诗词对于文化的积淀和滋养,构成了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脉络和精华。无论是描写风景景物还是情感温暖寒冷,诗词总是表达价值观念,构建精神世界。屈原、陈子昂、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文天祥等众多诗词家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字,其中价值和精神是不会消亡的主题,也是千年文化传承的核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屈原追求高尚灵魂和完美人格的决心;“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展现了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和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是表达了他们的豪情壮志;苏东坡写下“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凸显了他的超凡脱俗;文天祥笔下的“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表达了他的浩然正气。正是这些精神力量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精华能够永存于千万年来,并浩然于天地间。
诗词的“yan”(延)
诗词永不终结,文字永远不会腐烂。古人以竹简和笔墨为舞台,勾勒出世间百态,传承了一段段传世佳作。这不仅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无形鞭策。诗词不能只停留在我们这一代,也不能在我们中间停滞不前。诗词的延续和更迭应该是文化的发展和推演。我们怀抱着古人的卷宗,吟颂着妙笔绝章,有责任将这些绝句和律诗传承下去,用我们的智慧修葺诗词的殿堂,为其装饰美丽,为其传承辉煌,为诗词的未来献出贡献。
诗词的“yan”在于我们不断的发现和理解。面对这座人类文化的宝库,有太多珍奇等待我们去探索,也有太多空白等待我们去填补。诗词的“yan”是我们心中的线索,将我们与中华文化的最底层相连,将我们与千古文明的情感紧密相系,引领着我们踏上文字世界的无限征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