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好久,勉强读完。荀子特别强调,不管是圣贤还是小人都是追求所谓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只不过君子和小人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式不一样,方式的不同才是划分两者的区别,这也是他治国思想的根源,其核心就是使人以君子的方式去满足欲望。
这和孔孟完全不一样。在孔孟那里还是要小体服从大体。后来荀子教出了韩非和李斯,他们的思想和荀子一脉相承,李斯告辞时说:“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韩非子也以两柄治人,都是把人看做完全被自然欲望所驱使的,荀子的隆礼重法也只是要通过教育培养使人以君子的方式去满足欲望,而不是否定欲望。但既然满足欲望是第一性的,那君子的方式或小人的方式,即手段的不同都只能是屈服于前者的,所以能通过小人的方式满足又何必做君子呢这里就是荀子的核心矛盾,也是为什么荀子地位低于孟子的原因。
简言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相信人人都自私能够造就一个使得人人都不能自私的社会。实际上也的确如此。首先,不管多么精密制衡的制度,只要人一心求私利,总能找到漏洞,因为制度毕竟是需要人来创制和实施。其次,人在才能,机会,地位等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即使都主张自私,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总是会比那些劣势地位的人更加的自私,因为他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使你不能自私,而同时使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私。最后,像庄子说的那样“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不管怎样隆礼重法,大盗会连着礼和法一起偷走,为自己所用,这也正是历史上反复发生的事。
所以,从理论上说,荀子的对人的看法是不如孟子完善的,包括荀子自己的理论里面也要求有圣人来明分使群,但同时又说尧舜也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假如真是这样尧舜又怎么愿意吃力不讨好地做事呢可见其理论的矛盾,完全不如孟子连贯。但今天看来,孟子的理论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流弊,因为理想被宣传、被要求为了现实。实际上荀子对孟子的批评也是指责其脱离了现实,“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大概理论的完善恰恰是理论错误的开始,因为现实总是不完善的,所以真正完善的理论也应该是不完善的。大概需要两者兼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