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1年12月读了一本名为《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的书。对我来说,这本书可以算作是近抑郁时的一种自救方法,因为我无法解决并且无人可倾诉,但是书籍成为了我的一种救赎。可惜地是,它并没有什么作用,我寄予了希望它可以从我的痛苦中拯救我,但实际上它只是在打着麦肯锡的旗号招摇撞骗,真的很失望(我给它写了两星短评)。一年半后,我读了一本名为《5%的改变》的书,这也是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它们都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但是两本书给我的读后感完全不同。一个月前,当我翻阿康的书单时,看到她给这本书五星评价,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第一次听他的播客就很喜欢的李松蔚,因此我标记了想要读这本书。读完后,我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心理学书籍,它就像接受了一次心理咨询,不仅让我得到治愈,而且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我被肯定了,被治愈了。读《麦肯锡情绪管理课》或者与(大部分)其他人交流时,得到的反馈都是类似的:“这是错误的思维/逻辑”,“你应该换个角度思考/调整思维方法”。因为被否定是常态,所以我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是我太悲观了吗”“是我在无谓抱怨吗”的自我怀疑和质问中,不停地循环,直至自我否定。然而,李松蔚老师肯定了这些问题、这些情绪、这些痛苦,他认为这些所谓的“矫揉造作的抱怨”是合理的。
他眼中的世界有他的道理,只是他的道理此刻遇到了麻烦,这是他学习的契机,而不能当他是一个“之前都大错特错”或者“自作自受”的肇事者。两者的差异很微妙,但总会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几乎所有反馈了良好改变的提问者,事后看,都是我在态度上传递了更多尊重与欣赏的。某种程度而言,只要被肯定、被理解、被接纳,这些伴随着被否定而来的自我怀疑和质问就自然消解了。而且,因为大部分案例都能找到共鸣,我才知道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想,大家都一样,我不是异类。
其次,很简单,想改变。《麦肯锡情绪管理课》的主旨是借用情绪ABC理论阐述困境来源于错误的思维,并提供调整方法。但是,谁不知道都是因为“想太多”“想错了”呢?问题是,这种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根本就不是书中的方法所能解决的。相比之下,李松蔚老师清楚地意识到惯性的存在和难以克服,所以提出了“扰动”、“刺激”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行动。这些行动的成本低、阻力小,名副其实的“5%的改变”。
很多人并不真的是“懒”,他们宁肯为了维持一个不舒服的惯性而每天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但他们害怕“新奇”。这与神经系统的加工偏好有关。我们将那些熟悉的刺激视为安全的(即使实际上它们伤害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甘之如饴,而新的经验无论好坏都让人感到不安。讽刺的是,被过去习惯困扰的人反而更加排斥尝试新事物,因为新的尝试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改变其实很简单,而且大部分案例都反映出这种微小改变带来的正向效应。即便改变后没有结果,也没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