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在《外国短篇爱情小说选评》中的短篇《泰贝利和魔鬼》。在那几十个多彩的爱情故事里,我记住了一个悲惨的名字叫泰贝利女人。她与一个白天是教师的仆人,晚上扮演魔鬼的穷人阿尔乔农相爱(只能在夜里),直至对方的死亡。我不仅记住了故事的内容,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那就是诺奖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我是犹太人,用意第绪语写作,来自波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自我介绍,包含了多重信息。犹太人的两千多年以来的苦难,严格遵守犹太教的犹太人的生活,以及波兰和它周边地区犹太人20世纪上半期的悲惨命运。即使是获得过诺奖,世界文坛和辛格本人也始终认为自己是“小众”作家。那么辛格的作品受众群体是什么都有谁人来阅读他的短篇集《辛格自选集》呢?
首先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特别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更特别是曾经在东欧地区生活过的,至今还保留他们的语言------意第绪语的人。其次是对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兴趣、做研究的人。还有的就是那些已经成为作家和想成为作家的人,他们对这位“一路绝尘而去,几乎无人望其项背”的、专注讲故事作家推崇备至,愿意学习他的作品,汲取创作营养。
《辛格自选集》里的短篇故事们,情节细腻而生动,人物多样且性格突出。阅读后,人物的命运常在脑中闪现,性格力量真的是力透纸背。同样是老人,《暮年之爱》里80多岁的哈里似乎比《降神会》里的卡里舍博士可爱一些,尽管两人同是鳏夫,都有些相同的老年病,哈里懂得:“即使钱到他身上来了,死神也会从他那里夺走”,因此态度上更豁达一些。《山羊兹特拉》进入了国内中小学语文教材,小朋友们对那只12岁的山羊兹特拉和同样年龄的阿隆在暴风雪中患难与共肯定是难以忘怀的。
作品中的“我”或许是指作者辛格本人,对《自助餐厅》里的埃斯特肯定是很有同情和好感的。不仅主动去她家看望,还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想起她,寻找她,见面都愿意听她的倾述,花时间陪伴。还在人群中,“无意的”看见她,进而勾起了多年的伤感和回忆。《甲壳虫兄弟》里的道莎,虽然已经结了三次婚,当了外婆,“当她在我的桌边坐下,过去的她与现在的她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好像有某种魔力很快把她化妆成我记忆中的样子。”我立刻就与道莎共情了,之后就发生了怕被道莎的情人发现,我在她家的格子间外面裸体贴墙根蹲着,与甲壳虫共度夜晚的闹剧。《三次偶遇》中的我,肯定不会为过去的、如今的、和将来的莉芙基尔负责,尽管同在美国的我俩有着共同的记忆:老斯蒂科夫。我在《旅游巴士》上的艳遇也好,奇遇也罢,二战后的犹太人虽然能够幸运地走出集中营,但是精神的枷锁,思想上的羁绊很难消除。
体会到《叶希瓦的男学生妍特尔》中妍特尔的善和真,其爱情的纯真的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非常温馨,妍特尔成全了阿维格多与哈达丝美好的婚姻,故事里没有仗势欺人、要夺人所爱的马文彩,也没有传统、固执的礼教守卫者英台的父亲的人物。这个故事中,觉得存在在每一个小镇上的叶希瓦------犹太教学习《塔木德》及拉比文献的学校,特别有意思,学习教学质量高的话,可以吸引年轻有为的青年,小镇的姑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