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认为悲剧有三种。第一种是最低级但常见的一种,通过设置一个反派来制造悲剧,比如《窦娥冤》中的张驴儿、《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第二种稍微高级一些,即一切不幸都是宿命所致,天命不可违,人类无法选择。大部分希腊神话都采用了这个设定,比如俄狄浦斯,为了避免杀父娶母的预言成真主动逃离,但一路上遭遇的一切都注定了他只能走向这个结局。第三种是最高级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拥有普通人最常见的优缺点。只要把他们置于稍微冲突的处境,双(多)方就会自然地按照人性的本能产生冲突和制造悲剧。
去年以来,我陆续重温了莎翁的经典作品,深刻感受到他几乎所有的悲剧都达到了叔本华所说的第三种悲剧创作的境界。特别是《哈姆莱特》,完美地体现了莎翁悲剧“向内走”的特征。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戏剧手法在探索人性最深处,揭示了软弱、多疑和虚无感等情感。
从剧中可以看到,哈姆莱特是出身高贵的王子,本身未经历过挫折,充满理想主义。突然遭遇不幸,父亲被亲叔叔谋害,母亲几乎立即改嫁,所处环境瞬间改变。然而,与其他复仇剧主角不同的是,哈姆莱特实际上并不是没有选择。如果他是个果决的人,在叔父祈祷时完全可以动手,但是他犹豫了,失去了机会。或者换成一个现实主义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反正他是王子,可以先讨好叔父,等时机成熟再复仇。然而,他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只能一边用默剧表达他的不满,一边一直不忍下手。可以说,他的悲剧与他的性格直接相关,在各种可以选择的时候都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这表现了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
与我国传统戏剧中主角必须完美不同,哈姆莱特本人并不是毫无瑕疵的。比如,因为母亲的出轨和改嫁,他否定了所有女性,对奥菲利娅进行挖苦和诅咒,认为女人都是脆弱和淫荡的,让奥菲利娅去出家。在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后,他不仅不感到愧疚,还第一时间将怒火发泄到母亲身上,最后逼疯奥菲利娅并导致她自杀。对那两个不知情且仅仅执行上级命令的底层朋友,他把他们送到别国送死而毫无内疚之情。
然而,我们仍然会被哈姆莱特所吸引,正如雨果所说:“哈姆莱特就像每个人一样真实,但又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你和我,而是我们所有人。”
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哈姆莱特终于发现,兄弟之情、夫妻之情、臣子之忠诚都会改变。弟弟会谋害哥哥,妻子会背叛丈夫,臣子会顺从新国王,曾经的朋友也会变成敌人。因此,哈姆莱特变得更加多疑,最后成为一个厌世者。对他来说,报仇是否已经不再是最大的困扰,而是对这个世界是否如此冷酷无情还值得思考,到底是继续活着还是死去算了。
再看回剧中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残酷,还是勇敢抵抗世间的苦难,通过斗争去清除它们,哪一种行为更高贵。”哈姆莱特的意识已从个人遭遇上升到普世的角度,从人伦高度上升到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并发出了直击人心的声音。
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戏剧中对人性的挖掘体现了博大、深沉和宽广,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经久不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