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虽然引用了历史,却不涉及历史本身的问题,而是专注于阐释废墟这一主题。他从诗词书画讲到工业废墟,从木质建筑的消失带来的“虚无”讲到中国石质建筑在当代的被摧毁。这并非是历史的侧面,反而像是对中国传统废墟消失的追悼,以及对石质废墟占据“废墟”这一词汇的论证。
作者提到自己喜欢石头建筑的废墟。他认为每一个实质废墟中流动的时间以及自然的回归,让他有参与感和私密性,成为构建个人材料的一部分。这种时间的流动性和对自然的感知,在传统怀古的诗词里也能感受到,但缺乏切身性和私密性。诗词构建情感的场景,但缺乏进入私人体验的能力。
作者的选择多基于西方或现代审美趣味。这并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标准和传承的问题。中国文化被打断和占据,没有自己的标准和传承。因此,作者通过诗词、书画、拓片以及历史找寻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废墟,更像一种唤醒和追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