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或前年我读过作者的《江城》,讲的是作者90年代初在中国四川涪陵成为当地一所中专教书的英语外教时的所见所闻,豆瓣评分很高,可读性不差,但我几乎忘光了所有情节。读完作者的另一本书《寻路中国》,我感触很多。
整本书让我感觉作者喜爱中国,甚至对中国大地上的人和事物深深地热爱。作者自学了比大多数中国人还要流利的普通话,在租来的车上自驾,走向自己感兴趣的城墙、村镇和城市,真正地沉下心来,深度融入当地环境,不是浮光掠影的观光客或是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旅行,更像是社会新闻记者一样,积极介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作者所看所闻转化为所思所想,写出文章来。
整本书充满强烈的人文关怀。它分为三个篇章,清晰地调理脉络,描述了中国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化。为什么一本由外国人写的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我们中国本土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很多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在作者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无法理解。这种观念认知的差异在本书中激烈碰撞,形成了文字,带来新鲜的阅读感。作者基本上都是客观地描述自驾路上的见闻,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思考。
从长城城墙到内陆被人遗忘的落后村落,再到首都近郊的缓慢发展的村镇和沿海地区欣欣向荣的城市,不同地区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有还没有苏醒的,依旧沉睡快要被时代遗忘了;有的大梦初醒,睡眼惺忪地爬下床慢走热身;有的则已经醒来很久,浑身充满活力,飞速前进。但整体社会一直在大迈步地向前奔跑,社会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每个人都不想被时代落下,竭尽所能地想要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
作者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满蓬勃朝气和活力十足。但在朝阳普照之下,也存在无法忽视的阴影。我们不仅要看到“高楼大厦”,还要看到“背阴胡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关配套体制机制还没有成熟完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是较为浮躁和迷茫。无序野蛮和混乱充斥沿海地区。作者也不避讳地如实地写出他所看到的政府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社会潜规则和管理落后等社会负面问题,让我们读者痛恨不已。但这也是社会向上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期。
作者在中国的经历,随时都可以置身其中,随时都可以抽身而出。这样的体验生活方式让他写的文字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既充满真情,又客观冷静,既带有旁观者的疏离感,又带有亲历者的亲近感。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三岔村的生活经历。他深度融入魏子淇一家三口的生活当中,充满极大善意地无私帮助他们一家,对方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写作素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