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卡夫卡——有些人这样称呼残雪。初读残雪的小说,的确让人有种仰望城堡虚无缥缈的感觉,加上她的小说语言错杂了时空背景,读者很难明白她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所幸的是,残雪为自己的小说迷宫留下了一条线索,它就是这本自传性质的散文集——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
这本书以“残雪”的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是现实世界的“邓小华”本人。就像书里在回忆小学时代时所言,这是不同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我。虽然她在书的开篇就说,人的记忆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很多回忆“只是一件赝品”,但我们不得不佩服残雪的记忆力,她相当逼真地记录了童年的许多经历。不似小说里文字的云山雾罩,她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娓娓道来,许多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不论善恶,她都如实呈现。这些回忆和思想感受,看起来远比卢梭的《忏悔录》来得真诚,因此也就给读者提供了理解她写作原动力和灵感源泉的良好契机。
根据残雪的回忆,她幼时是个极端内向敏感的孩子,同时又是高度的自恋。与其他的小孩不同,她行动笨拙,不懂察言观色,常常被孤立——如果以现在的临床医学来看,她很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在书中,残雪母亲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而对父亲的沉稳和儒雅,她则不吝于景仰和赞美,令人很难不联想到她或有恋父情结。残雪的父亲在她很小时就因zz原因被抓走,关进牛棚改造。从那之后,对死亡的恐惧(父亲的和自身的),贯穿着残雪的童年和一生。死亡恐惧像毒蛇一样潜伏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挥之不去。终有一天,残雪渐渐明白,“毒蛇是摆不脱的,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将永远带着它前行。”
出于人的本性,残雪自小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她观察蝴蝶的美丽,捕捉最美的螳螂。可在同时也从中看到了丑陋和杀戮。她曾幻想还未成为蝴蝶的“有毒的”毛毛虫成群地爬进邻居的肚子里;也曾在捕捉最美丽的螳螂时将它撕得四分五裂,眼看着它在痛苦中死去。她从中参悟出了一种残酷的美,并不断地在现实与梦中重复着类似的杀戮体验。在残雪看来,美总是伴随着杀戮的血,在“死亡之旅的旅途中,看见的才是最美最美的风景”。
这在普通人或许难以理解,但考虑到残雪充满动荡的童年,就不难想象郁积在她幼小心灵中对现实的愤怒与怨恨。眼看着自己敬爱的父亲被抓走,游街示众,她站在人群中满含泪水却不能上前安慰受着折磨的父亲,这在一个幼小少女的心里是多么大的愤怒与创伤。多少个阴惨的夜晚,她都在恶狠狠地诅咒现实:“我愿自己变成蛇蝎,变成狼,对压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