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读了《攀登尼采》(Hiking with Nietzsche: On Becoming Who You Are),作者约翰·卡格是一位美国哲学家。19岁时,他想写一篇关于尼采的论文,导师建议他去寻访尼采的足迹,因为尼采的超人哲学不是抽象的理念,需要我们行动起来去实践。于是,卡格追随尼采的足迹来到阿尔卑斯山脉,在那里,他远足到冰川上、在巨石旁露宿。在科尔瓦奇峰,他遇到了一条裂谷,对于裂谷深度的不确定和可能的死亡方式的思考,让他想过自杀并停止进食。17年后,卡格携妻女再次来到阿尔卑斯山脉。
卡格的妻子也是一位哲学家,但是她是康德主义者,而尼采一生怼人无数,最痛恨的哲学家是康德。尼采认为康德提出的“道德律”忽视了人性的本质,他主张一个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道德观。哲学应该是不经思考而自然习得的,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做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意味着要经常接受现实生活与自己曾经期待和潜能相去甚远的事实。人到中年,“超人”成为一种残存的许诺和希望,让我们感到似乎仍然存在改变的可能。
最终,卡格没有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峰上找到“真实的自我”,但是在旅途即将结束之时,他自我消解了这场追逐。认识到“自我”不是一个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在一个持续的、积极的进程中由我们塑造出来的。在这种反复的迷失和发现中,“成为”转瞬即逝。
曾经我也认为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超越了庸常的存在,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某座高峰之上。我更愿意认为自己其实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在一个不受世俗烦扰的超越性的王国。我一直在暗中寻找这个王国,并且怨恨所有可能会妨碍我寻找它的人。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自我不是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不断塑造的进程,而“成为”就在于这个过程中的发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