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既传统又富些许新意的学术作品,它在绵长深厚的中国文脉中诞生,这是众所周知的。虽然书看到一半仍未脱前人研究窠臼,但其中不乏新颖的想法。
宝玉如何从“名士”转为“才子”来确证正统规范的失败,科举入仕的为成功人士精心设计的包装以虚空终结证实这并不能超越个体的焦虑。内(大观园)外(成人世界)的看似完美的正统也无法阻止更大的失序,只会加速失序。
对我来说,比尔·布朗提出的“物”理论新奇有趣。石头所记之事使得这部世界级名著成为绝无仅有的极度失落辉煌的墓志铭。认为勒石而书的文字千古不灭实在蠢钝可笑,因为它依然时时刻刻受到风蚀雨刻。即使是热衷寻找能够体现作者原意的版本,原文是否真的比后来的版本更可信,毕竟连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也不能说每一笔都是稳固确定不容置疑的。《红楼梦》数百年来超过百种的不同版本其实也证明了它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变动就意味着虚构与现实,真与假的相融,一如上文所述,即使是刻在石头上的文本也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红楼梦如此多文本的历史正是在向这或许才是红楼梦的最佳创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