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堂大师文学课:6位文学名家解读伟大经典》从经典中读出“情”
不管是小说、故事、散文还是诗歌,不同的文字表达都能读出“情”。爱情、亲情、友情的交织起伏,通过不同的文字扣动读者的心扉,引起共情。名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爱的教育》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30堂大师文学课:6位文学名家解读伟大经典》这本书中,被6位文学大师解读,又来为我们提供新角度看待和感受这些原本为人熟知的名著。
本书集合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傅雷六位文学名家阅读经典的感悟和经验之谈,是一本文学大师解读经典的评论集。每位作家的五篇文章,即为“5堂课”,共为读者呈现30堂大师写作课。
这六位大师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作家。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沈从文是中国著名作家,他曾写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而这也成为了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作。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作品《骆驼祥子》还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和学者,他的恬淡闲适、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苏童则是当代著名作家,拥有描绘女性人物形象的独特技巧。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傅雷则是作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美术评论家,他的译著中包括世界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进入这六位大师们的课堂,从他们的视角解读经典名著,看看这些文字如何“以情动人”:
一、由景写情,直击人心。沈从文先生解读徐志摩的文章《巴黎的鳞爪·引言》说,徐志摩写“物“前面从实处写所见,后面从虚处写所感,文字具有流动性:
“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
从古至今,借景抒情的诗文歌赋不在少数。景的迷人之处能够牵动人心,出自个人想法和感受的文字所呈现出的“情”自然也随之而来。一些平淡普通的景色,也能够被写得大气磅礴。比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而对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来方寸已乱,深深扣人心弦。而徐志摩所使用的文字则相对平静,但却也充分表现出波折感。就像一条奔往大海的小河流,让读者跟着情感起伏。
二、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从准确的语言中读出人物的心情。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用词讲究准确。汪曾祺在解读这篇小说时,表示:沈先生自己也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小说中,描述翠翠拉船时所用的字眼,表现出心理态度的差异:
一次是“(翠翠)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另一次是:“(翠翠)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一般常用的词,但正是用在这里,精确的描绘出了翠翠当时的心情。特别是“很自负的”,说明了翠翠吸引她心仪男孩的目光的时候,她的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