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女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女性题材。在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女性形象都被深刻地刻画出来,关于女性成长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体现。作者不会把读者当成傻瓜,她相信读者能够掌握文中悬而未决、戛然而止、秘而不宣的情节。在这样共鸣的瞬间,读者与作者在文字上达成了无声的默契。
前不久,我拜访了一位住在书中提到的临港区的朋友。他接了我到机场后,我们花了一个小时在大门口叫车,接电话,被司机取消,因为司机们都说那里太远了。终于花了两个小时奋力地到达他的家,这是一个干净利落的小公寓,一进门就是小厨房,对门是一个小卫生间,沿着前面的餐桌,是一个布艺的长沙发和一台电视。楼上则有两个卧室,两个卧室之间有着一个衣柜,大卧室靠街,有一个落地窗,晚上可以看到空荡荡的街道,而小卧室的床是靠着窗户的,床尾是一个小书桌。我当时并不知道临港是上海的哪一个地方,只是觉得这个公寓看上去很不错。
第二天,我计划去武康路附近见朋友,要走路十分钟才能到最近的公交站,然后坐上公交车一小时,再换16号线,花费半小时,然后再换乘地铁,还需要半小时。当我步行走出门时,大概是六点左右,到了餐厅已经是晚上九点了。吃完饭后,16号线也已经停运了,所以我花了180元打车回家。
我开始想到在大城市租房时实行的不可能三角:便宜、房间大、通勤近。后来,我回到了我的小城市,住在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种类型的房屋,包括停工的小镇楼盘、脏乱差的老公寓、充满憧憬的新楼盘、装满毛绒玩具的公寓,以及可以轻松邀请女伴回家的屋子。每种场景都让我感同身受,但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些房屋背后隐藏的完全不同的故事。房子好像是一个收纳盒,收集着人类带来的复杂而且“无新事”的过去。
作者把房子与人联系得太精细了,我们都曾经去过故事中这样的房屋,每个故事都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便从小镇到上海,从城镇自建的独栋或宽敞的楼房,到大城市的一间十平米卧室,似乎我们都适应得太快了,好像每个人都天生知道怎么坐地铁,怎么充卡,如何缴水费,如何签租约。所有小镇青年都经历过这种手足无措的时刻,因为他们在“还好没走”和“好想回家”之间迟疑着。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心灵共鸣和享受文字的乐趣,万分感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