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首先给我敲醒了警钟,提醒我不要对事物先入为主地主观评判。在疫情期间,项飙老师在“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就代表了世界的想法,草率地下定关于某件事情的结论。为减少这种谬误,当发生(或注意到)一件事情时,应该从尽可能丰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形成一个关于这件事情的“图景”,观察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测量自己与这件事(人)的联系与距离,或许可以更加冷静客观地形成对它的理解。
我对于性、对于“小姐”以及“嫖客”等并无从接触,也不甚了解,但在潜意识里,我将性产业看做剥削身体的黑色产业,将提供性服务的女性看做需要“拯救”的弱者,将嫖客视为“人品低劣”的“社会残渣”。社会上关于这类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我的反应一般是对于女性的“拯救”,对于男性的“审判”,但从未将她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没有考虑过这个职业、这种行为对于她们具体的个人意义何在。这本书中的研究者们以不同的视角深入实地地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红灯区”世界。从事这项职业的目的纷繁多样,不仅仅是我眼中的“被拐骗”,也有自愿选择的为了更轻松的活计挣更多钱的,有从这项职业里感受到意义感的,同样也有婚姻家庭幸福美满的,甚至有人说“享受做生意的性感受”(但并不是要掩盖部分“逼良为娼”事件的真实存在)。她们的生活在外人眼中被标签所定义,但聚焦个体而言,她们仍具有鲜活的、与外人无异的独特生命历程。
黄盈盈在书中写到阿严的一句话“你要自甘堕落”让她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正视自己对待边缘人群的态度。此前自己怀着的“拯救者”的心态在王小波的书中被狠狠鞭笞,这次又给了我一个看清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学习如何真正地平等对待他人的机会。做学问、做研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道德感”而视他人真正的需求于不顾,而是要真正与他人站在一起,体会她们之体会,感受她们之感受,看到他们是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何从历史情境中将现在的自己建构起来的。放下成见、放下怜悯,像认识一个没有标签的人一样认识她们(当然也要注意到特殊群体的禁忌与伦理问题),才能算作真正地“进入田野”。
另一方面,定性研究的“主体建构”视角在研究者们的叙述中生动地呈现。在“主体建构”中,研究者要尊重被调查者对于自己经验的主体建构,把现象作为这种互为主体性的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天然存在的;以被研究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更加侧重去挖掘被研究者的声音,研究被调查者自己建构过程的诸方面。在访问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的交谈是两个场域结合下形成的场域中的交谈。访谈结果是被研究者在这种独特场域下的角色表现,于是研究者的价值中立和被研究者的自我建构都不仅仅成为一种理想化的规定,调查资料是双方共同建构的结果,最后的研究成果又成为研究者再次建构的结果。这体现了田野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研究对于双方不仅限于研究本身的深厚意涵。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提醒我平等对待他人,不要视他人需求于不顾。做定性研究需要尊重被调查者的主体建构,以被研究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更加侧重去挖掘被研究者的声音。在研究中,调查资料是双方共同建构的结果,最后的研究成果也是研究者再次建构的结果。最后,我借用潘老师的话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在研究中的态度,也是在生活中的准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