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列车经过太行山畔,常常会看见山坡上很多废弃的土洞,像一张张没有牙的嘴,寂静而荒凉地呐喊着。后来才知道这是窑洞,有些甚至在地下。
掘土为屋,在我这样的南方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当我怀旧而又浪漫地畅想多年后,终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千千万万乡村自建房者,用人生智慧规划着未来居住空间并亲手实践。他们不是专业建筑师,也没有规范的设计图纸,但却因地制宜地想象着——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这些自建房不一定很美观,却必然经济实用。
传统窑洞是西北地区的低成本住宅,只需要横向或纵向挖出坑洞,再用水和灰泥加固就可以栖居其中。随着经济发展,住窑洞的人越来越少。我以为它们终将被时光填埋,却在书中惊讶地看到,老物件在改造中焕发了生机。一部分人季节性地居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还有人利用修路以后的落差在窑洞外盖起了新房,或者在窑洞里种上植物改善居住条件。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将传统窑洞改造成温馨的家庭旅馆,不但通水电,还有了冲淋洗手间,甚至想出了用洛阳铲来挖掘通风管道的好主意。
这些建房者没有将过去一股脑抛弃,而是用朴素的智慧一点点改造传统,来适应日新月异的需求。这样的过程令人感动。书中介绍了西北的窑洞、东南的土楼、中南的侗族木屋、西南的藏民住宅,它们展现了气候和环境迥异的地区是怎样改建房屋,既保留传统又巧妙提升居住质量。
这里面有很多脑洞大开的设计:侗族人建的池中房,把以前的木桩换成水泥柱,再也不用担心房子被水侵蚀或冲走;客家土楼竟然可以内外扩展,还可以截取为几段;藏民们在土屋中引入玻璃房,来获得光照和温暖……这些集体无意识的改进,让建筑师们也发出赞叹。乡村建房者们从不做过度设计,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规划房屋。
下面是藏民的改造房:
重建的客家土楼轴测图:
照片、描述性文字、轴测图和住户采访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些改造型住房,即使是我这样丝毫不具备建筑知识的人,也能够自动想象出它们的样子。我特别喜欢每个章节后面的采访,我喜欢看他们发挥巧思,把老房子变得更加舒适;喜欢看他们叙说家长里短,历史变迁;喜欢看他们一点点美化生活,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们是房子的一部分,没有他们,房子就只是一堆物料而没有自己的灵魂。
像这样的房屋改建在广袤大地上处处可见。行走其间,我们生长的、居住的、游历的那些地方,多少细节沉入记忆,如今随着图片和文字扑面而来。重回往事固然温馨,更有意义的是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当人们致力于精致高雅的生活,不妨像这本书的作者那样将眼光投向乡村,在平凡世界中发现另一种美,它被时光沉淀,充满生命的原生力量。如是之屋,多么动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