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威特教授的《世界观》看似是对科学史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实际上更像是一部关于“方法论”的书籍。教授以日常事物的细枝末节引导读者思考世界的运行方式,以及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世界,可以说是一种推动认知边界的方法。
全书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托勒密-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世界认知体系,主要结合地心说探讨世界秩序的稳定性,并衍生出对真理的定义。第二部分以牛顿的万有引力物理学体系为核心重构了世界观,颠覆了旧有的哲学乃至神学概念,提出了机械论的世界观和工具论的方法论。第三部分则介绍了近现代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等多元体系,新的世界观仍在建构中,迫使人类重新思考宇宙的存在方式。
《世界观》的“明线”是通过介绍不同时期的科学进程来诠释人类对世界观的建构,“暗线”则反映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科学虽然解释和改造世界,但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只有工具与现实“若合一契”,才能显现宇宙的大美之境。
虽然书中未提及美学层面,但世界观总涌现出诸多理论。人们选择的是最能直达目的、直击现实的理论。以哲学美学的视角看,美学理论的发展同样受到科学、艺术、伦理的影响,成了一团永恒的神秘。这团无可言说的“神秘”或许正是科学追求的胜境。
人类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的观点构成“世界观”的拼图。哲学观念也会依据“世界观”作出调整。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语言学。因此,人类不断使用科学方法,一次又一次说服自己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