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了解让·鲍德里亚这个人。通过作者的背景与个人经历来理解他的思想理论。
1929年,让·鲍德里亚诞生在法国东北部的下层阶级家庭中。他成为了家族中受到良好系统教育的第一人,并在高中时代“极端用功”。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充满着文化思想冲突的年代,鲍德里亚开始展现出激情的、充满法国左派风格的一面。1966年迈入巴黎南特大学的校门,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亨利·列斐伏尔门下后。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他和他的老师们一起走上了街头。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代表作《消费社会》发表后迈入了写作的高峰期,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一系列著作让他的“后现代策略”就此建立,并开始成为争议焦点和谈论热点。同样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频繁的全球旅游和讲学,这为其高产更增添了一丝传奇性。
让·鲍德里亚曾数次说:“有三个知识分子在场,我就溜了。”他称自己是“自修者”而不是“知识分子”。他的妻子玛琳·鲍德里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是个很有个性有强烈个人主见的特立独行的小老头。
这本《对话录》是鲍德里亚与其好友利沃奈的系列对谈,主题涵盖哲学、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写作实践等多方面内容。关于片段的看法,他说“如果我们将每一个阶段和时刻看成接续的、联系的、持续的,总是向着一个理想的目标延伸,那么所有的阶段都为终极阶段所奴役。”我很欣赏他在文中的一段话:“当代美国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冗长的内容——现在发展到至少写一千页!这种字数的过度膨胀也出现在各类理论的生产中。一个越是没有创见的时代,其表达形式越是臃肿。这种补偿方式真是奇怪!这就跟我们的器官通过增加脂肪来保护自己的道理一样。如今涌现出了许多过于庞大的论文和学术写作,就好像是在为了填补虚无(vide)而做出绝望的努力,然而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虚无中找到缝隙。”我想这就是此书名为片段集的意义吧。
在书中的最后几页,在题为《论恶与地狱的必要性》中他提到了我们需要不可撤销的恶在场,没有救赎之可能的恶的在场。我是学法律的,他的理论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法律里面讨论的是否要撤销死刑的问题。我是持需要存在死刑一派的。思想家果真是思想家,他的思维片段已经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值得好好去看的书,也让我期待阅读更多关于鲍德里亚的著作思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