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繁忙,看时间匆匆流过,常有时不我待的紧迫和焦虑。看着日渐拥挤的书架,也常常遗憾学生时代没有广泛阅读,还把责任推给当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
所以,今日之阅读纵有百般理由,功利的或非功利的都有,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弥补很多年前的阅读匮乏。这种匮乏对人生的影响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也不是能被广泛认同的,毕竟除了书,真实的社会才是更耐人寻味的一本大书,但书可以带给人的智慧、力量和启迪是悄无声息、不动声色的。
书有很多种,文学类书籍不如致用类书籍实用,不如畅销类书籍热度高,甚至无需吆喝,永远安安静静地从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时代,成为经典。
读文学有用吗?想起《死亡诗社》里一句经典台词:“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诗歌、美丽、浪漫、情感,这些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而文学也不例外,它对人的滋养就跟音乐一样,关乎情感的慰藉、精神的陶冶、人格的修养。说起来都是虚的,有用么没有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而一个人对文学的喜好,要么源于先天,要么缘于一堂课,一个老师或者一本书。遗憾的是,作为理工科出身,从来不知道有一种课叫文学课,所以看到这本书《30堂大师文学课》,光看书名便为之心动。正如前文所言,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匮乏。
这本书是由名家解读名家作品,文学大师轮番登场,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各个都是名师,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角度不一,精彩纷呈,有的聚焦于文本,点评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有的聚焦于作品背后的意义、人物形象的解读和思想的阐释。
读者可以跟着沈从文,从徐志摩作品中学习抒情,也可以从周作人、鲁迅作品中学习抒情。徐志摩细腻浪漫柔美,如他笔下的康桥清波荡漾,清新灵动。如他笔下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
而周作人和鲁迅的抒情又是一番味道,一个近于静静的独白,一个近于恨恨的咒诅,前者代表田园诗人的抒情,后者代表艰苦斗士的作战,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是一个中年人对于人生的关照和感慨,这种对比非常有意思。
而沈从文自己的作品《边城》则是由汪曾祺点评和解读的,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二人亦师亦友,书中这几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到到他对沈从文的敬重和赞美,以及对沈从文作品的深刻理解。从结构、语言、到人物形象、文化概念,方方面面,读起来酣畅淋漓,果真是一堂非常难得的大师文学课。
还有苏童对《包法利夫人》的解读,也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否读过原著,都有意外收获。苏童主要聚焦于人物性格和人性,让读者看到主人公是如何被一双双有形的、无形的双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令人嘘唏不已。
而苏童在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时,还强烈地安利了马尔克斯所有的作品,他说:大家不要把马尔克斯当作一个拉美魔幻主义潮流中的典型作家、代表作家去读,而要把他当作一个伟大的经典作家去读,这样对大家的文学经验提升一定会很有帮助。此处感受到了老师的苦口婆心。
所以看完大师的文学课,又种草了一堆书单,由此及彼,书阅读越多,也越读越有趣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