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它有些重口,但即便带着这样的心理预设去读,还是被震惊到了!权力、欲望、情色、暴力……直白露骨的描写令我毛骨悚然却又欲罢不能。刺激和震惊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阅读体验。
林奕含认为《钢琴教师》谈的是人类心中纳粹的潜力:一个正常/平庸的人在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拥有至高权力之后,遂行极恶之恶、极邪之邪。简单来说,就是在探讨“亲密关系为何会伤人”这一问题,围绕着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欲望、情色和暴力展开细致描写。
在我看来,书中的女主至少遭受了两种亲密关系的伤害和摧残,分别是亲情和爱情。母亲无时无刻的控制令她过度压抑以至于心理扭曲,但这种扭曲的变态心理并不是顺从和接受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支配,而是无声的反抗。在与男学生的恋爱关系中,女主的心理扭曲被具象化为对“虐恋”的迷恋和渴望。
男权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女性在异性恋中的顺从地位。但女主在与男主的性博弈过程中,一直在争取主导和支配。书中一共描写了四场性博弈场景,分别是公共厕所、女主家中①、公共休息室、女主家中②。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域设定,两场公域、两场私域。在第一场公域和私域中,即公共厕所和女主家中①中发生的博弈,女主在明面上占领了主导和支配地位,这表明了她对男权社会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直接反抗。在第二场,即公共休息室和女主家中②中发生的博弈,女主表面上被迫屈服,但实际上依然是在沉默反抗。第一次反抗是她拒绝在公共场所为男主KJ,第二次反抗是面对性侵的冷漠。虽然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男权社会,但女主并没有因此屈服。
本书作者是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奥地利著名的左翼和女权主义作家,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因热衷于揭露人性的病态扭曲而饱受争议,既受到保守派的批评,又在女性主义内部引起激烈争议。《钢琴教师》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又是一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小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01年在法国上映,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能够在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中斩获诸多大奖,也说明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