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沟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的经典著作。该书于1946年出版,此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四十余年。
选择这本书,一是为了锻炼下自己看理论书的能力,给大脑一些挑战,猜测畅销的理论书可读性会高一些;二是好奇沟通有什么样分析的视角,目前自己比较熟悉的是《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确实是有难度的。第一遍看各种概念晕晕乎乎,第二遍看时,有些概念好像能联系起来了,理解也增加了一些。后续是一定会回看的书籍,很多理论估计要学习精神分析、《沟通分析心理治疗》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才能理解。
目前就先写当下能理解到的部分。
1.1本书的理论前提 (1)人有刺激渴望(肢体亲密接触的渴望),例如婴儿期需要母亲的抚摸、拥抱、亲吻等,如果没有,则会造成情感剥夺,可能致命。所以人们一直需要去满足自己的刺激渴望,才能更好地生存。但是婴儿期结束后,由于社会、心理和生物学能力的阻止,我们无法获得刺激渴望,但是这个渴望无法消失,所以人们将“刺激渴望”转化为“认可渴望”,从通过肢体亲密转向获得认可。如果无法获得,人们就会情感饥饿、感官退化,危及生命。 (2)人有时间结构渴望,人类永恒的问题是如何规划醒着的时间。所以人们要通过编程去规划时间的使用。否则人会无聊,从而导致情感饥饿、感官退化,危及生命。 (3)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类似于父母或父母替代者,有效,反应自动化而减少大量时间精力)、成人自我状态(自主而直接地对现实客观评价,调节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儿童自我状态(早年遗迹,但也包含直觉、创造力、自发力和乐趣的部分)。每个状态都有很高的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三个状态共同组成了个体的完整人格。
1.2什么才是好的沟通呢 首先,良好的互动肯定比负向的互动好。本书认为,即使是糟糕、负向的互动,也比完全忽视要好。所以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被群体孤立忽视、被父母无视、被关禁闭房会有如此的杀伤力。
此外本书认为没有游戏的沟通是好的沟通。这里的“游戏”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游戏。它指的是个体互动看似偶然,但遵循着一些可排列及分类的特定模式。其发展顺序受一些默认规则限制,这些发展序列具有个人特色而非社会标准。其核心特征在于约束情感,对“不合规则的情感”予以制裁,且往往未被个体所觉察。即我们可能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在重复一些行为模式、遵照一些规则在运行,有时候表面上是在和谐沟通,但其实传达了一些隐藏的信息,这些隐藏的沟通往往会伤害关系。
本书提出“亲密”一词,指“唯一能完全满足刺激渴望、认可渴望和结构渴望的方法”。并认为没有游戏的沟通会对人产生极大滋养。人们可以在关系中拥有觉察、自发和亲密。
1.3我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游戏与破解方法 理解自己的行为,并破解、改变这样的行为,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 (1)“要不是因为你”游戏 在选择工作城市这件事上,我会无数次地想“要不是因为要照顾爸妈”,我就会去更大的城市、做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工作,所以我对自己的家庭环境、对现在的工作有诸多抱怨,但是这本书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或许在主动搭建这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