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该做事了,却迟迟不想开始;明明想好好沟通,却忍不住发火;明明沉迷手机刷短视频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无法挪开。明明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却经常躺在沙发吃零食,一个电话吃宵夜……有了“明明”,学生被贴上相同的标签——“你怎么整天拖拖拉拉!”。有了“明明”,温暖的房间里传来同一款声音——“整天就知道玩游戏!玩手机!”。有了“明明”,很多人有了同样的理由——“明天再开始吧”。
为什么“明明”的威力这么大呢?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和破解的妙招。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明明知道却做不到”的现象,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亿万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作出反应,对食物进行及时的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的愿望,才能不被吃掉。所以我们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的天性太过强大。
当你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人类的三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以及他们各自的作用和强弱,你再去看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的坏习惯,就不会那么的焦虑,纠结,愤怒……因为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机油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最简单的第一步是平衡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地想要用理性压制感性,容易造成欲望上急于求成,行动上避难趋易。相反,如果一味地放任感性,会陷入原地不动,慢慢地大脑会回归本能地被动接受不幸和痛苦。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简单来说就是触发自己的认知觉醒。用心感受到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何做到坚持阅读。每天打卡按照书单买书开读书会现实往往是不了了之。作者给的妙招是,找出感兴趣的,又恰好能读懂的书,或者一本书中的某一个章节。每天一小时如果“本能脑”抗拒,那就5分钟,或者1分钟。总之,在自己能够坚持的尺度内进行。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那不妨把这本书当作每天改变一点的操作指南,哪怕每天只做一分钟,让自己的认知觉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