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午后,漫步在香樟花开的衡山路,在咖啡厅的书架上,偶然寻到这本书。既然是给青年的信,无论时期是否久远,读起来自然不会生涩,便拿来消遣。
信的内容都不长,讨论的话题围绕读书、动静、宇宙、升学、作文、情与理、人生等,虽有时代的鸿沟,但对于现在仍有指导意义。
P64读至附录“无言之美”处,突然感觉文章难度、高度极大,以至于产生放弃的念头。硬着头皮读完作者自传,P81才清楚原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朱光潜,他在以毕生的经历践行他在夏孟刚悼文中所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先端正读书的态度,凡是不懂的辞语,悉数查阅、标注清楚。例:P76“私淑”,是指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类似还有“赦宥”、“寥阔”、“揶揄”、“恝然”、“腼然”等,收获颇丰。
P107谈立志,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人生幸福起于愿望和能力的平衡”。作者的信条为“三此主义”,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由此身担当,不推诿旁人;此时之事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之事,不想象另一地做。
P109谈路径,借用物理学中“抵抗力”的概念来描述万物的“惰性”,进而联想到人的特性。作诗之人,若不经过洗炼,就无法达到精妙境界;人生要努力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突然回想起女儿芭蕾舞老师常说的“手臂、脚尖都要走最远路线,才能舒展”。原来大道至简。
P155谈恻隐之心,这是本书极为精妙的章节。对比西方哲学、宗教、佛学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得出恻隐之心是一切伦理、宗教以及人类文化的源泉。孔孟所谓“仁”、佛家“慈悲”、耶稣所称“爱”,都从此出发。作者并未止步于此,提出2条推论,一是孔子说“仁者必有勇”,他学习释迦,虽有空虚之感,但心怀悲悯,济世救人;二是为何有些人会“隔岸观火”,甚至“落井下石”,因为其“麻木不仁”、“盲目自私”,没有修养好恻隐之心。
P181谈读书,作者总结读书感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作者认为读书要有中心,要有系统、有组织,我称其为格物致知。不赞成全凭兴趣选择,如蜜蜂采蜜,很难有所成就。
我对读书有点自己的感悟,读书犹如作画。书目的选择就像五彩斑斓的颜料,无可穷尽。起初随便画两笔三原色、再画几笔三间色,哇!好有趣,于是开始随意涂鸦……然后,父母、老师先后登场,要求构图、线条、轮廓,进而是色彩搭配、透视、光影,再加上风格、门派、手法,最终,很多人在各种纠错和否定中迷失了自我,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厌倦、绝望,多半选择放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佛家说“本自具足”。随着自己的感觉选择钴蓝、铬黄、威狄克棕,观察生活、随心而动,一层层的颜料不断涂抹、覆盖与融合,经年累月、静待花开,终究会成就属于自己,独立、自信、满怀情感的画作。
P213谈休息,中国人最能吃苦耐劳,生活常像满引的弓弦,只图张的速效,不顾弛的蓄力,身心俱惫。作者主张“优游涵泳”,即猛火煎后慢火煨。紧张工作后潜意识的酝酿。主张“宁静以致远”以及“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P241谈美感教育,文艺使“情感有所寄托”,使人的本能冲动与情感得以解放;而美感教育是“源头活水”,使人的眼界得以解放;爱美是人的天性,适时去培养、去尽性舒展,使人的生命意义得以突破自然的限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