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艺术有门槛,那么《清明上河图》无疑是个例外。即使不懂线条、构图,你也会为它的逼真细腻啧啧称奇。那么多的达官显贵和贩夫走卒在汴梁城内外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你不禁由衷地感慨:好一派盛世繁华图景!可是它要说的却远不止此。
让我们先看看张择端的画笔有多么入神。5米多的长卷以时空双重手法叙事,开端是清明时节的汴梁城郊。一支运煤驴队踏着清晨薄雾远道而来,路上行人寥寥。穿过松林进入晌午,进出城的车马开始多了起来,许多人家忙于扫墓和郊游,汴河码头上繁华初现。时光很快到了午后,小饭馆里变得空荡荡的,店小二站到了门口。此时情节突然进入高潮:一艘大客船眼看就要撞上跨河虹桥,桥上两拨人却正在为了争道剑拔弩张。过了桥是五花八门的摊档商贩,开始出现乘坐车轿的女眷。随后城门出现了,一支驼队正穿门而行,城内万千繁华气息扑面而来。
张择端一共描绘了587个人物,个个神态不同。比如脚店门口送外卖的店小儿一手托着两碗菜急急忙忙跑出来。马上戴着帷帽的白衣女子似乎正和身边人在耳语,旁边一个人在跪地乞求什么。落魄书生怕被骑着高头大马的熟人认出来,只好以扇遮面。
忙碌的店小二;怕羞的落魄文人。很多人都会被这幅画和画中的故事迷住。
大部分人观画时都觉得张择端是以客观视角创作,事实上他已经入画了。书中告诉我们,张择端一共出现了三次,先是楼房里一心苦读的书生,然后是人群中逆行的士大夫,最后是扁舟上孤独自酌的文人,分别呼应了他自己的人生际遇。我想他必定十分留恋这人世,于是悄悄把自己定格在画上,与时空永存。
右下角那个背对虹桥自酌的文人。也正因为对这人世的爱恋,张择端用画家细腻的眼看到了大厦将颓的危机。
用于观察火灾隐患的望火楼上空无一人,虹桥上协调往来船只的测风仪无人值守。码头上私粮贩运猖獗,官粮船却用来运输“花石纲”。衙门里的差役们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孙羊正店里押送军酒的士兵倒是生龙活虎。再看那巍峨的城门是如此气派,然而城门洞开无人盘查,城墙一角已经因为缺乏修缮而塌陷。
衙门前晒太阳的官差。大量隐患暗示着这座城市正处于失序的边缘,犹如虹桥上那起一触即发的撞船事故。如作者所言,“这幅画不着一字,却将种种社会问题抛诸纸上”。据说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是进献给宋徽宗,那么他的用意不言而喻了。
然而事与愿违。正因为具备如此深厚的内涵,《清明上河图》被誉为“文人画的风骨,风俗画的肌理”。
大概十多年前,我曾有幸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清明上河图》真迹,可惜那时候只是看个热闹。如今才明白张择端是多么希望山河永固,他将心中这束光投诸笔下,默默等待着有人能读懂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