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敏感的人吗?你是否经常能够对人或事情产生共情?你是否非常在意边界感?
《敏感与自我》是一本理想国出版的哲学类书籍,兼具学术性和科普价值。我认为这是一本会被很多人列在年度书单中的好书!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大家的“炸点”越来越低了,好像任何话题都会引起大家的争吵。高敏感性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当然也刨除了媒体炒作恶意引战的因素。
但问题来了,敏感是件坏事吗?反之,能够共情是否真的是一件好事?《敏感与自我》这本书从“敏感”出发,为读者介绍了一段“敏感发展史”。在这种看似可能专业难懂的写作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辩论、测试题目等多种方法,即使像我一样的哲学小白,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比如,在一开头,它就假设我们来到了欧洲中世纪,有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约翰,他是一位骑士,暴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不讲卫生也没什么礼仪,当然更别提什么尊重女性了!而1000年后,他转世投胎成为一个现代人——扬,是个生活在大城市、有着幸福美满家庭的中上阶层,他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小孩,尊重黑人,试图共情弱者的痛苦,吃素,声援MeToo……约翰和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一过程中,文明发展了,“人类行为和感觉向一个具体的方向发生变化,这个方向就是对自我日益增强的惩戒和敏感化。”
之前读过几本韩炳哲的作品,觉得他的书写非常紧贴现实,能引起很多共鸣。同样是德国新生代哲学家,斯文娅·弗拉斯珀勒也结合着当下的很多热点事件进行哲学分析,特别是关注到了敏感在女性主义议题中扮演的角色,也给我带来很多哲学角度的思考。
共情并不意味着进步,它阻止暴力的同时也可能鼓励暴力。敏感与韧性这对双生花的辩证关系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我对很多可能引起自己不爽的事情都会采取“干脆不看”的这种极端的方法。在书中,我明白了,这就是“恐痛”:我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囊泡中,使自己免于“刺激过量”。我也完全认同“你的自由结束之处,正是我的自由开始之处”。
事实上,这本书并不能明确地给我感到困惑的种种以明确的答案,但是它确实给了我一个视角,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会让思路更开阔一些,让自己更松弛一些。P.S. 本书结尾还附有译者写的“知识背景”,在阅读正文之前先去了解一下是很好的补充,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