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破圈》的同时,我还在看的是樊登的《低风险创业》与贝佐斯的《长期主义》。
如果说三本书的内核,都在探讨俗世意义上的成功和失败。
当然,成功是少数,失败是多数。
多数的失败中,原因无非是本书简介中提及的——
自我定位错位、认知跟不上变化、没有核心价值观、受困于惯性行为模式、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找不到真的的内心热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长期主义》中,贝佐斯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是“每天都是第一天”。
套用到顾及的这本《破圈》,那就是突破固化思维圈、走出原有舒适圈,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认知迭代、自我突破、定位优化、终身成长。
贝佐斯之前待的公司可是轻松吸金的华尔街基金,几乎可以做到躺着赚钱。
换了你,会愿意放弃安稳去面对风险吗?
搁在中国,基金公司或券商等机构有一部分志大才疏、只是凭借公司招牌给自己贴金的各种“混吃等死”的孬种们,是绝对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的——换句话说,一旦走出力场,他们就极为“无能”。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要去“开创伟业”,能朝九晚五过自己的安稳日子,环顾全世界,已经算是一种成功。
《破圈》想剖析的,想指导的,其实是那些在人生旅程中“找不到北”的迷路人。
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来概述《破圈》,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在定义认知——即“经过处理并内化后的知识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意识到“不知道下一步和方向”的核心,是自己已经陷于一种必然的“局限”。
个体只有努力打破原有的局限,对自己优劣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才能让自身的境界、视野随之改变,由此就将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限制我们的三个圈,有惯性的情绪模式(情绪体)、惯性的经验模式(记忆体)和惯性的假设模式(信念体),虽然听起来很学术,但破圈3大法则——
其操作思路离散于各种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书籍中。
可以这么说,《破圈》是一本作者结合身边真实案例总结出的“实操指南”。
我当然可以罗列书中具体的操作路径,然后聊一些细节的体验,但,这似乎又回到了《破圈》想强调的另一面——
如果你(写的东西)与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又有什么优势呢?
书中的很多内容,或者说是技巧,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情绪感受”、“认真询问对方的感受”、“与他人真诚分享经历”、“用合适的用词赞美”等,都属于情绪建立(同感、通感)方面的内容,但如果读者只是学这一些相对容易学也容易练的“招式”,很容易“走火入魔”。
武侠小说都喜欢强调,多练内功心法,本质上就是强调习武者(破圈人)要把心沉下来,脚踏实地修炼自我。
如果我们把樊登的《低风险创业》与贝佐斯的《长期主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这两位虽然没有“聊破圈”,却无时无刻不在“破圈”,也就是说,当“突破自我”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自发向上的进取心会让人自然而然步步生云。
换个角度看,前段时间大火的《靠谱》,也是拥有一样的【道】。
当个体追求做人、做事的“靠谱”,自然会审视自己的情绪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副作用,自然会进行“新假设”来寻找新的“解题方法”,自然会放弃从固有经验总结出的老方法去面对瞬息万变的新环境新问题。
是的,如果你有兴趣阅读这本《破圈》,请不要错过书中中提到一个概念——可迁移能力。
这个概念也不是新词儿——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我想,读者通过学习和思考《破圈》中的3大步骤+3种法则+45个真实案例后,能做到“忘记”而不是“遵守”,那才是真正落实了“认知破圈”。
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总是快乐的事儿,共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