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田赋是最主要的国库收入来源,包含地丁和漕粮两部分,通常被称为“维正之供”。其中,地丁由土地税和丁税组成,丁税是成年男子将服徭役改为支付货币的折纳金,由于折纳标准考虑财产等多种因素,计算和征收不便。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地”改革,将丁税和土地税按比例合并,以便于中央核算和基层征收。在合并赋役和简化税制的基础上,清朝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财税体制。
田赋采取定额管理的方式,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基本固定。地方政府的财政经费来源于田赋上解后的留存,但户部依靠奏销与解协饷制度,将地方财政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在实际征收中,地丁以银核算,缴纳时换算成铜钱,漕粮以米核算,因此田赋收入与银钱比价、米价波动紧密关联。由于田赋制度不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加收入,清朝对工商业的发展缺乏关注。
清朝中后期,田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变迁,中央政府面临巨额的财政缺口。面对新增财政需求,由于田赋征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寻租,中央政府拒绝通过增加田赋额度来筹款,只好提取留存和增加摊派,造成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地方政府为解决经费问题,采取附加税来加征田赋,导致恶性膨胀的苛捐杂税的形成。
同时,清代漕运制度的演变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成本过高导致该制度始终变革困难。财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漕运制度的变革,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惯性对改革造成的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使得农业税的废除成为可能。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田赋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实现了税收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同时,通过现代货币和信用制度等技术手段,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更好发挥税收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最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央政府实施大规模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来解决政府财政支出的波动难题。以此为反面例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田赋制度的缺点,及现代货币金融手段在财政管理上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