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从决定买一本书,到打开它,再到最后看完一本书是需要缘分的。之前听到些许介绍,就很被这本书吸引,买来之后看了几章,却又被屡屡打断。时隔半年时间,复阳在家,看完了《老人与海》,又看了《漫长的季节》,在决定下本书看啥时就突然想起了这本书:是的,一个兼备海洋与父子关系的书—就是这么巧,就是适合此时此刻去看。一口气把剩余的章节看完,自此完成了和鳗鱼一起的旅行。不得不说,作者用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读的科普书不多,但仅凭直觉,这是一本太不寻常的科普,抢了文艺书饭碗的科普书。书的结构非常特别,是双线结构:一条线追溯鳗鱼的解谜之路,另一条则是穿插自己和父亲及家人与鳗鱼相关的回忆。作者谈及科学史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涉及自然科学史、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鳗鱼的一生及有关鳗鱼的一切似乎都充满了象征意义:科学家对鳗鱼之谜孜孜不倦的探索,只是人类对世界好奇心的一个缩影;而鳗鱼始终未对人类展开的真相,又代表这个世界始终保留的神秘感;鳗鱼隐忍的、漫长的等待,以及时间一到,他们不管现在身居何处,都要再长途跋涉回到出生地马尾藻海进行繁殖,最后死在那里,像极了“落叶归根”,又何尝不是鳗鱼版的奥德赛之旅?因为在这个旅途中,鳗鱼的胃已经溶解掉了,靠自身脂肪供给热量,整个过程不吃不喝,而且不是所有的鳗鱼都能按时返回马尾藻海—有的可能在归途中兜了一大圈,有的则直接成为天敌腹中物,而活下来到达目的地的鳗鱼在完成交配之后不久也就死掉了。这是多么伟大而悲壮的旅途!而鳗鱼也似乎是父子之间一条极为特殊的情感纽带。作者从小和父亲一起去钓鳗鱼,用过各种办法。某种程度上,鳗鱼就是父子的沟通。后来因为世俗的原因,父子俩钓鳗鱼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最后父亲直接长居在小木屋,而在木屋旁看似一定会有鳗鱼的湖泊中未曾钓出过一条鳗鱼,这难道不是说父子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吗?还好,在父亲去世后,作者在这片湖中钓到了一条鳗鱼—父子之间的这种维系一直都在,不过没有那么外显而已。
鳗鱼真是一种让人着迷的生物,因为它给人类,自大的妄图征服一切的人类,留白太多。即使经历了几千年,人类最终弄懂了它生命中最关键的几个阶段是什么特征(柳叶鳗-玻璃鳗-黄鳗-银鳗),每个阶段生活在哪里(马尾藻海孵化,顺着洋流横跨大西洋,从淡水河口进入内陆,随便找个湖泊河沼待着,等到时间再跋涉到马尾藻海产卵、死去),但在最关键的环节还是没有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证据,在马尾藻海至今未捕获成年鳗鱼。在作者的叙述中,鳗鱼似乎是一种拥有独立思想且非常有个性的一种鱼:它们拒绝人类的喂养,人工孵出的柳叶鳗基本拒绝人类给的食物,后来科学家千方百计研发出了更可口的食物,可这些小鱼最多活不过100天。有意思啊!还有就是那条著名的布兰特维克鳗鱼,让人类明白,如果被剥夺了返回家乡的机会,一条鳗鱼是可以拒绝蜕变,一直等待下去的,它的身体可以一直处在黄鳗阶段,不再继续成熟下去,这是多么任性地掌控自己身体的行为!这样说来,鳗鱼是具有某种神性的生物(埃及的造物之神阿图姆身子就是鳗鱼的形象)。
只是再令人着迷的事物都逃不过人类带来的厄运,正如斯特拉海牛,渡渡鸟,能熬得过几十万年的岁月漫长,不过几十年就在人类的手中消亡。我真的忍不住要问,发现的意义是什么?是征服和毁灭吗?我突然想到另一个隐喻,即鳗鱼的灭绝,应该就说明人类丧失了最后一点对自然、对未知的敬畏之心。当世界不再有任何神秘,世界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另外,感觉这本书还是书籍种草机。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听说好多次了。没想到这个作家竟然是海洋学家出身。她的《海风下》受到了作者的追捧。另,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别的跟鳗鱼有关的文学作品,如《铁皮鼓》,但是内容似乎都不太令人愉悦。把Carson的书找来看,其它的书暂时放一放吧。
这是一本好书。我想做一条鳗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