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到战争爆发时,可以自由写作。
1. 「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一节中,作者认为道家重视清净恬愉的状态,可以以梦境、睡眠为例,阐述道家「肯定存在之价值」,认为「有生皆胜于无生」,类比为「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即生性不断。作者将「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与自生自然相提并论,将其视为普遍存在的价值。但作者忽视了「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道家态度是混同生死,无需理论上的存在与价值的讨论。
2. 「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一节中,作者以不应杀生的三解(自尽其报、我将受报、慈悲心)表示佛家对生命世界有一种肯定,认为儒家的生成(指死后再生)可以与此相提并论。但佛家教义中不杀生的根本原因是尊重每一阶段的规律,僧侣可以为了众生缘缘而提前或推迟入灭。佛学对生命形态的理解不基于生生,例如八地菩萨还不能完全体悟无生之境,但它们不需要自然死亡,之前也可以有各种存在形态。因此,佛学不局限于人类、家庭的实际与想象,而是能够超越任何现有形态。这种根本原因在于对起点(原初)的理解,生命背后存在一个广阔的深渊。
3. 作者区分了王阳明与禅宗,虽然没有错误,但并未完全理清。王阳明将「无善无恶」解释为「至善本体」,本质上与流溢说相同。本体功夫的实践也归一,但都必须在真实的时间中逐渐完善。如果开始与结尾没有区分,即两者同等高尚,那么过程与它们的关系如何解释?问题正是因为如何开始,因为一切行动与时间都从开始开始,都没有根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