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起因是我好奇有没有更多元的身份认同研究,比如星座身份、mbti身份等……因为我发现我们现在对于“我是谁”的理解越来越多元了,而传统的身份认同研究主要是种族、国家、宗教、性别、性向等等,我觉得有些out了。于是我在检索中意外发现了这本《身份认同》,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一开始是有点点无语的,因为英文标题(Thepowerofus:Harnessingoursharedidentitiestoimproveperformance,increasecooperation,andpromotesocialharmony)和中文标题(身份认同:我是谁?我们是谁?我能成为谁?)很不一致,直译的话应该是《我们的力量:利用我们的共同身份来提高绩效,加强合作,促进社会和谐》。但是读后我觉得这个标题没问题,这本书确实是研究身份认同的,尤其是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我”。而且不同于文化研究利用很多欧洲理论资源去思考,这本书是美国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几乎全是用社会心理学实验作为论据提出观点。所以对我这个文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一本角度非常新颖的书,而问题则是最重要的经典问题:不是专门研究某一个身份、某一个人群,而是研究普遍的“身份认同”:“群体如何真正成为构成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为什么人需要身份,为什么人需要认同与被认同……本书首先说明身份的重要性,身份影响我们对世界体验与认知,身份让我们的认知存在偏见,也影响我们的决定和行动。比如支持甲球队的球迷就更容易看见乙球队的错误,不愿意接受自己所支持球队的错误。——其实就是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屁股决定脑袋。然后还有社会媒体会利用不同人群的情绪放大偏见,可能让矛盾激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身份不同的人是否可以合作?又如何合作?身份不同的人如何可以减少对彼此的偏见?作者并不认为矛盾是不可化解的,而相信合作是可能的,那就是创造共同身份。比如让两个不同种族的人成为同一个足球队,让这个球队对抗其他球队,那么这两个不同种族的人就创造了一个共同身份,同属一个球队的队员。新的共同身份,让不同人群之间有了共同点,逐渐互相认同,互相信任,最终两个不同人群得以融合。“共享一个身份可以让人们对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的队友和群体内成员更加宽容。”除此之外,“若人们能建立一种可促进人们彼此信任的制度性结构,即便没有形成一种共同身份也能有效消除偏见。”作者举了一个爱彼迎的例子:“若让挪威爱彼迎用户在租赁公寓或酒店时进行选择,他们选择租赁其种族内成员拥有的公寓的可能性比种族外成员拥有的公寓的比例要高25%。然而,若给他们提供一个有关信任度的简单提示——来自其他用户的五星评价,那么这种偏见模式就会完全消失。而评分差距不明显时,这种歧视现象则会继续存在。”——这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制度。作者进而认为,我们需要培养异见。异见可以提高创新力、创造力和改进集体决策的方式。“异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其改变了其他人的思考方式。这意味着并不是说异见者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才能使群体受益。他们只需要不太保留地表达,引发其他人的思考。他们的存在可以激发更多不同的想法,并为其他人提供表达不同观点的空间。”“而为了利用异见的潜在好处,团体必须做到如下两点:其一是必须吸纳愿意表达不同观点的成员;其二是其他成员必须并愿意带着好奇心而非防御的态度倾听。以上两点都基于牢固而安全的身份。”——最后,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有领导力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会给予一个关于我们的叙述。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以往会重视我们的过去,比如种族、国家、宗教、性别、出身阶级等,但是这些并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必须用这些不是我们选择的身份来定义自己吗?这些身份之间也经常存在冲突、偏见,我们只能继续传递这类矛盾吗?作者并不希望如此,所以他强调,更重要的是“你想成为谁?”——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想成为谁,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共同身份来减少冲突与偏见,团结起来面对地球的共同危机,比如贫富差距、全球变暖、移民问题等。
不难看出,作者试图呼唤一个共同身份,世界公民,以此建构世界和平与和谐。但是想让地球上不同人都认识到这个共同点,“我们都是地球人”,我是持悲观态度——除非外星人侵略地球,只有阻力、敌人才能让我们团结。不过我还是很欣赏作者的思考与努力,我的概括省略了很多有意思的实验,推荐有兴趣的读者看看,确实有助于理解自我,理解群体,理解这个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