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朝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艾丽斯·施罗德曾经点名要她写巴菲特的个人传记。艾丽斯辞了职,花五年时间与巴菲特交谈超过2000个小时,采访了巴菲特200多位亲人、朋友、同事,写出了巴菲特唯一授权的个人传记《滚雪球》。英文版版权卖给了出版商,价格为720万美元,一句实现财务自由。
巴菲特从他成名开始,巴氏崩溃论就一直伴随着他。六十年来,在不断质疑声中,他成为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巨贾。他能够保持长盛不倒,缘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底线并发扬光大,以及他对风险的超群思考能力。当青年才俊们楼起楼塌,在市场危机里面轻舟涉险时,巴菲特却守拙式旁观金融市场。然后在贪婪和恐惧交替的周期里,一次次拿着鼓起的钱袋,从断壁残垣中收集资本,波浪式前进。
巴菲特滚雪球的投资生涯,保守的作风得之于人生早期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塑造。经历1929年大萧条的老巴菲特和导师格雷厄姆对沃伦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一个人长期的生活和思考习惯是成事的根本决定因素。长期勤奋、专注,并早期打好了金融市场知识和技巧的基础。然后在投资中不断打磨,找到资本市场的规律,极高效地运用资本、积累资本,如此循环往复。在资金滚雪球的过程中,他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滚雪球。
从长期来看,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影响力,大大高于一时一地的精彩绝伦的表现。比如大量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的金融天才所表现的机巧、胆识和聚敛能力。这些东西是决定后来流传甚广的巴氏理论金句的底层原因。比如“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长期主义)“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价值投资)。而这些底层原因,是古今中外成事的人的共同具备的品质。
这些东西在人生早期就已形成,上部才是精华部分。至于部分人所看轻巴菲特的地方,比如他的投资成绩得益于长期便宜的保险资金。还有他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没有人靠做空自己的祖国发财”。其实,其他人也有这些条件,但在漫长的淘汰赛中,“浪花淘尽英雄”。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持,这种天才的重要性不亚于机巧高潮、洞察深刻。
巴菲特可学的地方在于对于规律性的把握。所谓的巴菲特之道,取法乎上,至少得乎中。而不科学也学不了的地方,其实是大家都忽略了的。被自己土老帽的生活习惯掩盖了的,是他的资质,天才的领悟和学习能力。其愚可及也,其智不可及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