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旧拓剪裱本)
彭励志/文
王献之,字子敬,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人。因官至中书令,时人又称“王大令”(献之族弟珉后亦为中书令,称“小令”),“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书》有传,书史必录。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其书法冠绝古今,字迹为历代所宝,是古代帖学的重镇。“二王”虽有“大王”“小王”之别,但其书艺从来难分伯仲。
二人皆兼善众体,然又各擅胜场。总体来说,论草书,“小王”胜于其父,论者以右军草书入能品,献之草书入神品。
王羲之与王献之
论行书,羲之影响比献之大,《兰亭序》稳坐“天下第一行书”之位。至于楷书,“大王”作品源多流广,《乐毅论》为享誉“千古楷法之祖”;而“小王”楷书为其草书所掩,况只有《洛神赋》不全本行世,故正书之名常被人淡忘。
宋代以后,学人日益发现“大王”楷书传刻失样,真伪相糅而莫之能辨。相较之下《洛神赋》逼肖晋人风骨,因此后来居上,赢得了“小楷之宗”“法书第一”的美名,一下子成为流传千古的楷书名迹。
“小王”得名“小圣”实由此来。汉魏以降,随着书法艺术的自觉,“藉文而书”逐渐成为书者达其情性的方式和习惯,曹植《洛神赋》以其凄美的爱情故事常成为书法和绘画的表现题材。据书法史籍载,钟会、王羲之、邱道护等人都写过《洛神赋》,王献之好书《洛神赋》尤甚。
唐柳公权在“小王”此赋细书跋尾中说:“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宋初还广泛流传着此赋的不同书本,如欧阳修就珍藏有柳氏题跋之另一件《洛神赋》草书绢素本。
正因为“小王”好书此赋,世凡有此赋书本常归名子敬,历代法帖中就有阑入这样的伪帖。王献之一生好书《洛神赋》,这或与他个人的爱情悲剧经历有关。
(明)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他与表姐郗道茂青梅竹马,婚后不久却被逼离异,做了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对此他抱憾终生,其书《奉对帖》就流露出两人不能朝夕相守的悲咽之情。
由此可见,献之好书此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借曹植对洛神宓妃之美的描写来表达他对前妻的无尽思恋之情,以书法来抒发自己心中那段美丽与哀愁。
昔曹植见洛神之媚而心悦情动,后献之书此赋以怀想当年新妇之媚,今读者观此书之媚好遂情娱神悦,神之媚、赋之媚、书之媚皆因“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而合为一体,故有评者喻此书如凌波神女:“大令此赋则仙人凌洛波,容与而不憔悴。”(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人还将此帖当作闺秀小楷的典范。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虽残缺不全,但吉光片羽,字字珠玉。它让后人真切地看到“四贤”之中钟繇、“二王”楷书的古今之别和质妍之异。
《玉版十三行》(整拓善本)
它是晋、唐书法的试金石和分水岭,还是古代法帖及书学文献的重要资源,更是今天学习楷书难得的范本。
自唐宋以来,历代鉴藏家无不珍如拱璧,各类摹拓本、翻刻本和临本层出不穷,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法帖史,其版本和拓本殆难缕举;而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对此题赞不绝,日课临习,《洛神赋十三行》因此被奉为小楷极则、小楷之宗。明潘之琮直誉其“为天下法书冠”,董其昌推为“法书第一”。
清任熊《人物册》之《王献之画裙》
所以,今天当我们重新面对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时,如何做到择善本,别异同,明源流,得笔势,启章法,兼大小,通真行,既是书法创作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关乎如何更好地围绕这一千古名帖所形成的书史、书艺以及文化发展和传承。
《中国书法之美》
内容简介:中国书法之美系列以五种书体为面,以其产生的时代顺序为轴,精选了60件书法经典。它们或是各自书体的开宗立派之作,或将已有书体发扬光大,无论技法水准还是艺术水准均为后世样板。同时,邀请当代著名书法专家、书法评论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每幅作品的点画、意韵之美,充分揭示藏在字间的中国美学精神,带领读者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