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12日,索尔·贝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提到,小说必须在真实的印象和虚假的印象之间寻求平衡,这也是读完他的作品最大的感受。他笔下的角色和作者都有真实的原型,他们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描绘的是一个植物学家和不合时宜的怪人的故事,《拉维尔斯坦》则以教授拉维尔斯坦为切入点,描述他要求记载自己生平的过程。在对拉维尔斯坦的描写和对话中,拉维尔斯坦释放了对现实生活和人类本质的哲思。这也是索尔·贝娄常用的手法,没有明确的中心主题,但散发着精神和思想的碰撞,吸引着读者一直阅读下去。拉维尔斯坦是个神秘的白人名流,培养了一批痴迷于他的学生。他不满足于平庸,也讨厌装腔作势。他评头论足每天接触的人,喜欢不循规蹈矩,特别是在爱情方面。他对婚姻持怀疑态度,认为人们渴望独居,但也无法忍受孤独,会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对于现代民主社会中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索尔·贝娄会借机发问。拉维尔斯坦金钱和身心都很富足,一直按照自己的思想活着,这种生活方式无论好坏都是命运。他引用席勒的话,“活在你的时代,但不要成为它的奴隶”,与城市共生,但不要成为城市附庸。从拉维尔斯坦的角度,他可以做到精神的充实与放纵,从他人的角度,这可能是含糊不清的概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