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一个本分、坦白的父亲忽然订做了一条只够一个人使用的船,在附近的一条大河上漂浮。他没有划向远方,只是在那条河中漂来漂去。母亲觉得丢脸,附近的居民也都认为他是疯了。只有“我”——父亲的儿子,每天偷偷地带着食物去看他,但父亲对“我”没有任何表示,也从不划向“我”。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家人曾经一起去岸边召唤父亲,但父亲从来不理睬。最终,家人们都搬走了,只有“我”,因为某种说不清的原因,一直留在那里远远地陪伴父亲。有一天,“我”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喊出了要替父亲漂浮在河上,让父亲回来的话。令人意外的是,父亲竟然应了“我”的请求,并马上划来了。
这个故事的文字很现实,说得仿佛是隔壁村子一户普通人家的故事。然而,故事的内容又很魔幻,像个寓言。它却并不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河的第三条岸,到底指什么呢?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指父亲真正的追求——精神领域的河岸。有人说,河流指时间,船上的人其实是已经离去的人。河的第三条岸,就是河底。在船上漂浮,就是被人思念。带食物给他,就是祭奠——依靠人的记忆来供养。“沉入河底”则是被遗忘。“我”醒悟后明白的是:对于那些离开的人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被遗忘,而不是被扭曲或被美化地记住。还有人说,人的形成可以看做赤身裸体的简单动物穿上整洁的衣服。人类社会通过爱情、物欲、理想来束缚人。河的第三条岸,就是人体内非人意识的觉醒,是从文明的人类身上去除掉层层束缚后,让人重新寻找“赤身裸体”的自由的过程。台湾诗人陈黎说,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情境,通过河上漂流的父亲,岸上呼唤守望的儿子,传递出人类孤寂和疏离的讯息。许荣哲在畅销书《小说课》中提到了父亲为什么要漂浮在河上的密码其实藏在儿子身上。父亲一定是和儿子一样,在人生的某个重要时刻,犯了一个可怕的“恶”,所以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父亲和儿子是小说里两个相似的人。
莫衷一是,头脑昏胀又其乐无穷。我的解释是,河流是人生,漂浮在河上停滞不前又后退不得,指的是困于某种执念。执念说好听是坚持信念,说难听无非就是固执、刚愎自用。无论好坏,一个小小的执念都可能让“生命在废弃和空寂中流逝”,让亲人远离,让爱你的人深受折磨。父亲的漂浮是因为某个执念,而儿子是因为对父亲行为的不解和爱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他的执念。他想要搞明白父亲出走的原因,父亲是否爱家人,还想要对父亲表达自己的忠贞。这种疑惑和追寻剥夺了他人生的宁静,使他的生命也陷于“心瘁力竭”、“踌躇不前”。当他的执念到达了顶峰,他无力承担,于是终于对父亲喊出了“让我来代替你吧”的告白。然而,当这个愿望可以成真时,他却意识到自己一直执着于的东西,竟然不是他真心想要的。这时,他开始感到惊骇,逃走了。河的第三条岸,是河底,是让自己顺流而下,把带着执念的那部分自己沉没于河底,然后才能到岸。
总之,没有一种答案会是对的,也没有一种答案会是错的。我们都受限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或者是得益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我们作出的解读,都是对此刻的自己有益的解读。如果我受困于哪种解读是最优的,那我就真的成了河里船上的那一个人了。
我想起有人问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中的摩西到底指小说里的谁。他说他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需要那么一个意象。我想起学习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