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文体可分为以下十三类:
1、论辩类:这类文体主要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是论文集。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辩类旨在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辩)。例如,《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辩;《过秦论》是论,而《灭神论》则是辩。
2、序跋类:这类文体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序(叙)一般是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有人认为《庄子天下》就是《庄子》的序。至于《淮南子要略》、《论衡自纪》、《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的《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这类文体是臣子上给皇上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文心雕龙》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说明较古的时候(汉代)四者是有分别的,后来逐渐变为没有多大差别。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文心雕龙》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对策。汉代的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这类文体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语。
5、赠序类: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这类文体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
7、传状类:这类文体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于《史记》《汉书》。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归入传。行状则是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者提供史官采择立传的。此外,还请人写墓志铭碑表之类,也往往提供行状。有的行状实际上就是一篇很好的传记。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碑志类:这类文体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此外,还有墓碑,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碑碣的文体没什么差别,只是碑碣本身的形制有所不同。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墓表一般没有铭。
9、杂记类:这类文体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
10、箴铭类:这类文体用于规戒,大多是用来勉励自己的。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11、颂赞类:这类文体用语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例如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
12、辞赋类:这类文体近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
13、哀祭类:这类文体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诔就内容来说介于碑志与哀辞之间。
以上十三类的界限有些模糊,但总体而言,古文文体十分丰富,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