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

1 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

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

本书基于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康党”为切入点,转换视角并借助大量翔实的资料,包括维新运动重要参与者的文集、全集、日记等,以及当时的报刊如《知新报》、《清议报》、《湘报》、《中外日报》、《新闻报》、《国闻报》等,系统梳理了戊戌时期 贾小叶 2023-04-06 13:28:55
1 林则徐看见的世界

林则徐看见的世界

《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是一部历史性译作,记录了林则徐在1839年至1840年期间在广东禁烟运动中组织翻译英文图书报纸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翻译出的《澳门新闻纸》。这本书基于南京图书馆藏底本,经过仔细考证还 苏精 2023-04-06 12:48:56
1 庚子救援研究

庚子救援研究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导致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处境危险。此时,上海绅商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在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的成立下,发起、组织和实施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为史所罕见。庚 冯志阳 2023-04-06 01:24:57
1 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

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

清末新政是我国近代社会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其制度变革具有牵涉面广、中西新旧缠绕及变化繁多、曲折反复等特征。该书以内官制中的学部酝酿和设置为个案,同时考察了外官制变革中的争议与成效,以及科举改章至终结对乡村士子的影响。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具 关晓红 2023-04-06 00:58:08
1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他是马克思笔下旧时代的开明专制领袖,也是基辛格极力推崇的“均势外交”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皇朝的兴衰沉浮,也左右了世界秩序的走向。从反对拿破仑、遏制法国大革命,到恐惧欧洲革命,他开启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梅特涅时代”。【 [德]沃尔弗拉姆•希曼(WolframSiemann) 2023-04-06 00:49:53
1 中国与世界社会

中国与世界社会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以及日本的关系,时间跨越了18世纪到1949年,其中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重点论述的时间段。具体而言,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2023-04-06 00:33:56
1 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是麦克法兰现代思想家丛书中的一部,其系他毕生思考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该书主要分析了福泽谕吉众多作品中的启蒙思想,并对其深远的影响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福泽谕吉被认为是日本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日本西化的推动几乎涉 [英]艾伦·麦克法兰 2023-04-06 00:22:17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书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入门普及读本,全书共200多页,通过对“一战”起因、过程、结局和影响的深度解读,使读者迅速了解20世纪的复杂论题,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作者是牛津大学教授、撒切尔政府顾问,多次获得历史写作大奖,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关系史有独到 [英]诺曼·斯通(NormanStone) 2023-04-06 00:16:08
1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三集团”指的是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和最为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本书旨在对它们各自的群体状况进行梳理,同时注重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走势,揭示这种“多边互动”的复杂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有的放矢地将它们进行整合研究、比 董丛林 2023-04-05 23:50:41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

詹姆斯·乔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一战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七月危机”、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 [英]詹姆斯·乔尔/[英]戈登·马特尔 2023-04-05 23:48:29
1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岩井茂树(IwaiShigeki,1955—)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博士。他是日本东洋史学界著名的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明清史和东亚关系史上。在20世纪80年代,岩井茂树曾经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留学,师从陈振江 [日]岩井茂树 2023-04-05 23:46:14
1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本书对载泽和达寿的考察表明,清廷意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而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是确保君权稳固的必要途径。然而,这种方法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不一致,导致在预备立宪期间,制宪权成为了一场争夺的焦点。清廷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 彭剑 2023-04-05 23: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