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于1906年9月25日在圣彼得堡出生,是苏联和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跨越不同音乐体裁进行创作,特别以他的15部交响曲而闻名,被尊称为20世纪交响乐大师。此外,他还培养了大批苏联当代著名作曲家,并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爱。他于1975年8月9日在莫斯科去世。
在肖斯塔科维奇生命的最后四年里,他与年轻的音乐家伏尔科夫成为密友。在伏尔科夫的鼓励下,他决定秘密口述一部回忆录,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历史告诉大众,从而“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
在他的回忆录《见证》中,他口述了为苏联国歌作曲的趣事。当时,斯大林政府决定不再使用《国际歌》因为它是外国作品,来自法国。政府匆忙拼凑了新歌词,并交给作曲家。斯大林命令哈恰图良和肖斯塔科维奇合作谱曲,两人的音乐风格、工作方法和气质都不同。尽管如此,他们不得不服从。
专家评判认为他们合作创作的版本最好,但副歌需要做少许修改。斯大林问肖斯塔科维奇需要多少时间,他回答是5个小时。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道:“其实,我们只需要5分钟就能弄好,但如果我说我们当时就在斯大林的桌子上改好了,似乎不太妥当。尽管如此,斯大林当时一定在想,作为国家大事,只需要5小时就能完成修改,这样似乎不严肃。”有趣的是,他和哈恰图良合作而成的国歌最后并未被选中。
1981年一本内部出版物《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的秘密流传,所带给他们的精神震撼。王小波在自己的文章里就提到过回忆录的内容。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Shostakovich1906~1975)生于圣彼得堡。1917年,11岁的肖氏开始创作。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都在他心里引起过震动。在十月革命的日子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在彼得堡街头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情景,后来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西方的现代派、形式主义音乐与1920年代开始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曾经展开文化意义上的“激战”。肖氏的某些作品也表现了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肖氏作品的命运是离奇曲折的,忽被抛上云天,忽又被掷入谷底,在激烈的跌宕起落中,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尽了严峻的考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