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
本书旨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并重新描画80年代的文化地图,以便推进现实思考。全书探讨了六个重要的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纯文学实践、“重写文学史”思潮。
这种考察采用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入跨学科的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的思潮也努力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展开讨论,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以及其与中国当下文化现实之间的关联。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2年曾在日本神户大学担任特任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出版著述《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感觉李泽厚贡献了1/4的篇幅这是可以说的吗(ps:90年代在作者这是新左派上升期的年代)最受启发的地方:80年代文学之所以到90年代衰落,和政治张力的缺失是有关系的为什么扣0.5(主要是我吹毛求疵):1,“政治”的含义也是变迁的,要是能探讨这个话语背后的谱系就更好了2,讲编文学史还是文艺理论的时候,批评80年代学者其实没自己标榜的那么包容,说他们回避传统左翼文学,而倍受诟病的、毛主张的文艺理论对右翼就没那么残忍(只是不推崇),先不提后者是否属实(毕竟很难讲,我吸收的当下知识可能也遭到了扭曲),但就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