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一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破落封建家庭。他的青年时代受到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他前往日本留学,本来是去仙台医学院学医,但后来从事文艺工作,希望能用文学改变国民精神。在1905年至1907年期间,他参加了革命党人的活动,并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他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娶了夫人朱安。1909年,他与他的弟弟周作人一起合译了《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之后,他分别在杭州和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兼任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的教授。1918年5月,他首次使用了“鲁迅”的笔名,并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并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时至今日,虽有小改观,但大体仍亦是如此!连同我们现在珍视的国粹一同,他将之比做“瘤”,只有切去才能好,这与我们现在可能相违背,但那时保护自我的能力都不具备,何亦哪种国粹,更何况那种“粹”是当时变革的阻碍。...
《彷徨》《祝福》里,悲惨女性祥林嫂的形象真的雕琢的非常好,背负着时代的宿命与故事主线使命的角色,村子里面的男女阶级关系,用劳动与贞洁对立,同情随着时间消磨殆尽,每个人都镀上了非当事人的事不关己看戏心理,鲁镇里谁人不是如同祥林嫂一样无法逃离封建的宿命,但他们还妄图在封建的仪式中获得幸福的祝福。...
这本里有一些鲁迅对读书的见解,比如他说应该多看外国书,里面虽然颓唐厌世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厌世,更能触碰到人生,而不是“僵尸的乐观”。只是近年来我变得敢于放弃了,不再执着于看完,而是在败兴时就翻开另一本,找别的时间再回来重拾兴趣,也不失是另一种方法。...
这个月的鲁迅总结起来就是在骂梁实秋、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碰撞、翻译这个活不是那么好干的、与俄国文学的共鸣、骂侮辱俄国文学的人、萧伯纳真的好棒呀!《南腔北调集》这本文章多且碎,写这篇时候已是读过的半月以后了,回想起来仿佛只记住了鲁迅对萧伯纳的迷弟般欣赏,没有什么太想说的,所以作罢吧。...
(没有贬低的意思)《集外集》在《记“杨树达”君的袭来》里,迅哥讲诉的不仅仅是“杨树达”君来讨钱的这个事情,这是一个时代对于读书人的迫害,读书并不能果腹,去到另一个同样不能果腹的读书人家里也讨不来多余的怜悯,他们是活在悲惨世界的另一群人,生活使他们发疯,人心使他们互相猜疑,社会无法推卸掉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