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罕·帕慕克是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之一。他的小说最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有多重的欣赏角度和发展脉络,既可以满足单纯读故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更深度的思考和审美。
他的代表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是奠定他国际文坛大师地位的作品,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这本经典也是一部畅销小说。2006年的中文版更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销量最好的之一。
《我的名字叫红》的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同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但他所迎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
故事中,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则蕴藏在未完成的图画之中。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方式,让全部角色都现身说法:狗、树、金币、红色、两具尸体、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这篇文章花了整整10天的时间来阅读帕慕克的小说,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
“解画的艺术”,我认为帕慕克用六年的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该是20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帕慕克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
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1952年生,土耳其著名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被译成50多种语言出版,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畅销。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但面对日益流行的法兰克画法与细密画法的衰敝,愤怒,不甘,悲叹,哀鸣一齐涌上心头,这股浓郁的情绪也是鹳乌犯下杀人罪行,大臣在地下藏室甘愿用针刺穿双眼的原因。张驰有度的阅读结节奏,轻快不使人疲劳的文风,最重要的是文字间时时闪烁的极具智慧的思想像金色的河流淌过我的心间,阅读过程中常有种被抚慰的温和感或被触动的激动。...
在蒙古人西征之后,从东方传来一种新的绘画风格,与本地的风格相融合便形成了书中所谓的细密画,这种绘画在历经蒙古(伊尔汗国)时期后到达帖木儿时期。...
最终融合与否作者持悲观态度,认为东方文化大厦必倾,西方文化走进东方也会变得水土不服(即便是同为东方的中国文化走进土耳其也不能完全融入)。作者一方面十分仰慕西方文化,从女主一直想要一张自己的自画像、橄榄竟在最后的那幅画的中心画上自己的自画像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作者又不惜笔墨地写本土大师们的画如何优美、对坚持传统的奥斯曼大师表现出敬佩。...
若干年前看过一本关于书的书,里面有一篇帕慕克的访谈,很多地方很有共鸣,彼时,我还不知道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就像我第一次翻开《我的名字叫红》时,还不知道就是这部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的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从简介复制过来的),简而言之,就是苏丹治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兰教的背景对于大多数不信教的普通读者来说,是知识盲区,更别提书里提到的细密画的历史沿革,画坊、画师的历史等等。...
2、历史/背景:①细密画与西方技法画的艺术与宗教理念冲突——细密画缘起于东方,如今却逐渐受到西方技法冲击(典型:透视法),在六百年奥斯曼帝国(1299-1923)中期这仿佛是一件大事件,可是一番争斗之后,在结尾我们发现这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件,也许根本不值得为此付出人命:艺术遭遇权力更迭的降维打击是如此轻而易举、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