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别集》总序
汪曾祺为老师沈从文起初命名《汪曾祺别集》,现在这个名字出现在了他自己的作品集上。这大概是老汪在生前没有想过的。
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在《沈从文别集》总序中说:“从文先生生前曾经有一个愿望,想要挑选自己的作品,印成一套小册子,不是为了精美漂亮或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简洁、布局大方舒适,书小巧方便携带,尤其适合阅读。” 这番话用来描述《汪曾祺别集》的出版宗旨非常合适。这套书是希望达到简洁轻便、易于阅读的目的,当然最好还能有些精致。
这套书被称为别集,似乎必须有一些与其他作品集不同的地方。想来想去,这套书大约有三个“别处”:
第一个是文字总量适中。这套书包括二十本,约二百万字。与市面上常见的汪曾祺作品选集比较,他的作品数量更多,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剧本和书信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也都有,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他的创作风格。在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相比时,《别集》的字数要少得多。《全集》有十二卷,约四百万字,是《别集》的两倍,而且收录了许多老汪未曾结集出版的文章。然而,《全集》由于收录要全面,一些文章的内容有重复,特别是老汪谈文学创作体会的文章。汪曾祺本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出名后经常四处胡说八道,最后收入了《全集》。但是,《别集》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筛选,内容会更精当。就像一篮子菜,挑出部分来,品质总归会更好些。
第二个是编排稍有不同。在每本书的最前面,大都刊登一些与本书有关的老汪文章,包括书信、序跋,以及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证”和下放劳动时写的思想汇报。通过这些“零碎儿”的添加,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本人。这种方式并不算独创,《沈从文别集》也是这样编排的,但一般的书籍很少如此。这算是一种区别吧。
第三个是编辑团队的能力良莠不齐。这套书的主要编辑者大多数都是中年人,约五十岁左右,他们大都对汪曾祺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有些人当年常和老汪一起喝酒聊天,把家里存的好酒都喝个差不多;有的是专攻现当代文学的博士;有的是被评为“第一汪迷”;有的参与过《汪曾祺全集》的编辑;还有的对他的戏剧创作有专门的研究......这些人齐心协力共同编辑《汪曾祺别集》,所以质量当然有保证。其中也有一些跟着混的,北京的说法是“塔儿哄”,就是汪曾祺的孙女和外孙女。她们对老汪的作品虽然有所了解,但独立编辑依然需要更多经验。幸好编辑团队有专家指导,她们跟着助手们负责一些琐碎工作,不会影响《别集》的质量。
这套《汪曾祺别集》,优劣如何,还需要读者来评断。
汪朗
2019年10月25日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一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一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等。丛书主编汪朗,江苏高邮人,1951年生于北京,作家汪曾祺先生长子。曾任《经济日报》国际部主任。作家、美食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与汪明、汪朝合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汪曾祺先生将故事客观平和地讲出来,没有议论,没有评价,没有强调个人的感情色彩,甚至在他故事中,我们亦不能在他的主人公身上发现特别强烈的情感波动。他只是在给我们讲说一个故事,也许我们会将自己带入主人公,去感受他的困苦、他的努力、他的潦倒、他的成功,去体会他的满足、他的遗憾和他的怅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许会有感慨,也许会有体悟,但先生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已,其他的他并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