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未满19岁的张爱玲入读香港大学,两年半后亲历了香港之战和淪陷。带着香港经验的“切身的、劇烈的影響”,她回到上海开始写作,以一系列“香港传奇”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锐女作家。《缘起香港》聚焦张爱玲与香港的渊源,以档案资料为佐证,还原模糊的历史影像,釐清一段战乱时期的人文经验。张爱玲贯穿一生的世界主义视景源自大学时代的基础人文教育。港岛山上或澄澈或浓烈的视觉印象,炮火下密集的阅读经验,多语言和多文化参照系的汇流,殖民现代性的纷繁呈现,以及战后从香港这部《缘起香港》从老香港拥有过张爱玲推究张爱玲放不下老香港。在文学的襟怀里,上海时髦女作家张爱玲始终眷恋香港大学那个戴厚眼镜的女学生张爱玲。老香港是张爱玲写作的资料宝库,几乎连老港大几位老师的謦欬和学养都引申成她的历史感,也造就了她的世界观。黄心村教授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尘封的故事,展示新颖的结构,叙述澄静,文笔光丽,处处细细绣织出张爱玲生命中绵亙的私语和深邃的惘然。
——董桥,作家
一本期待已久的力作,一个作家的诞生、再生和衍生,世界主义人文视景中的张爱玲,跃然呈现。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中山大学(珠海)讲座教授
香港成就了张爱玲传奇。黄心村教授钩沉史料,精读文本,以有情之笔重现一座城市与一位作家的半生因缘。从《烬余录》到《小团圆》,从港大校园到宋家客厅,香港的人与事千回百转,注记张爱玲前世今生。两相对照,既酷烈又温柔,既世故又苍凉。本书为张学及香港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突破。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缘起香港》缘起于我和黄心村在太平山的行走,走了两年,两年的话题都是张爱玲。我狂读张爱玲,她狂写张爱玲。她嘔心瀝血地写,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文章很长,我却边看边担心,生怕很快会看定。向所有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林青霞,著名电影演员、作家
黃心村,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學系博士,曾長期執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及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涵蓋二十世紀華語文學和視聽文化研究。其代表著作為Women,War,Domesticity:ShanghaiLiteratureandPopularCultureofthe1940s(《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及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如有关于“晚期风格”的论述,亦当深入。及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如有关于“晚期风格”的论述,亦当深入。假使张爱玲能从港大毕业,便会有一张和许地山的合影;而许地山对《义勇军进行曲》词的重填,出世文人的爱国心,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明白国家对我意味着什么。...
一部理想的文學研究典範,黃心村讀張極熟,到信手拈來的程度,幾乎可與張愛玲讀紅樓夢相比擬所以可惜在沒有脚注,不過幸運的是詳細列了參考書目待查,否則不知有多少揭示出的綫索就此被遺漏多年前曾讀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