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基于阿伦特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而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75),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早年于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后师从海德堡大学的雅斯贝尔斯,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教授。J.V.斯考特,本书编者,东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J.C.斯塔克,本书编者,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哲学教授。译者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译著有《当代法国哲学》《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译者池伟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追求真生命的人对身处的世界是疏离和抵抗的,他在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目的实现的迫切愿望中,在被人的记忆所连接的,过去与未来的双重“之前”之中,得以意向永恒无限之造物主(“圣爱”)。消除“贪爱”在于看到生命完满的可能在有限的世界与人的自身存在之外:死亡是对人自身存在的否弃,死亡的时刻亦同时代表人有限存在的终结(“不再),是生命的“目的”或被达成或被否定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