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说:「漢代孔子壁中書出,而有古文經之學;宋代古器物出,而有金石學。」但是,一千多年后在宋代,为什么象徵中国古史三代的青铜器物会大放异彩,并且衍生出影响后世深远的「金石学」呢?
在北宋中葉,儒學家放棄了以注疏为主的禮制研究傳統,开始追求復古运动,并通过实际出土器物,探索“观其器,诵其言,形容髣髴,以追三代遗风”的历史记忆。劉敞、欧阳修、苏轼、吕大临等人的参与,逐渐形成了将鼎彝之器收藏和研究的文化习惯。随着徽宗朝的“隆禮作樂”的推动,仿古器具成为了官民之间的时尚。除了国家祭典和地方孔庙的使用外,古式礼器也逐渐渗透到文人书斋和佛道教的领域。
在宋室南渡后,朱熹提倡仿古器物与道学相结合,将三代意象转化为朱子学的符号和工具,奠定了后来元、明、清三代社会文化基础。其影响甚至遍及海外的李氏朝鲜,以及清代台湾孔庙的祭器形制。
本书梳理了大量文献和文物资料,并挑选代表性的“三代銅器意象”,清晰展现了宋代从考古、博古、仿古到玩古的变化过程。通过图像和文献结合,探索这一变革背后的动力,以及其对后世文化史和器物艺术史的影响。
陳芳妹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及近代考古藝術史,與臺灣近代物質文化史,著有相關期刊論文近六十篇,散見於《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期刊》、《故宮學術季刊》等學術期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