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和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的观点能够完全说明。但无可争议的是,士的中心任务始终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考虑,本文旨在探讨士这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避免空洞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采用了一系列史学专题的研究方式,而非传统的通史式写作。作者余英时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选择了关于“士”发展的几个中心论题,并对每一个论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重点研究的方式,呈现“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著作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学论》等多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另外一个思想层面的基础,余英时认为是“哲学革新”,道的思想开始萌芽,无论是儒家的君子之道,还是老子的自然之道,还是法家的王道,中国人认识的世界的方式,从鬼神论,开始探究背后的本源,也就是“道”了,于是,知识分子越来越有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