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历史上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广泛传播到国外,直至今日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自魏晋以来,老子的传本众多,流传较广的是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了汉初的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不少,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人,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来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这可能是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论的问题。
如通行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或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与下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或“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语意重叠。帛书甲、乙本俱无“下德”句,证明“下德”句乃系文。又如六十一章“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取小国”句与“取大国”句的句型无别。帛书甲本作“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乙本作“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显然,“取小邦”与“取于大邦”有别,证明通行本夺一“于”字。类此之例尚多,表明帛书老子确胜于通行本。
老子一书,传说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聃所著。先秦诸子著作都是经过传承而流传下来的,门人后学在传写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增益。老子六十三章有“报怨以德”之语,而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于“报怨以德”的批评,这足以证明孔、老同时的传说并非虚构。但论语中并未并举“仁义”两个概念,而老子书中则有“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等句,这不可能出现于春秋末年,显然是后人所添加。从老子书的内容来看,上、下篇当系写定于战国初期,距汉初约二百多年。在战国时期和秦汉之际,老子一书可能已经有不同的传本。庄子引用老聃的语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而王弼本则作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近代易顺鼎、马叙伦等人提出了庄子天下篇的“守其黑”至“复归于无极,知其荣”等句是后人所添加的观点。但是,帛书甲、乙本都有“守其黑”、“复归于无极”等语,仅个别的字有所不同。淮南子道应亦引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亦见于淮南子人间)。王弼本六十二章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俞樾认为应据淮南改正王本。而帛书老子甲、乙本亦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这表明,汉代初年,老子确实已经有了不同的传本。目前可见的老子书中,帛书甲、乙本应是最古老的写本。自帛书的发现以来,学术界已经开始重视,近年已经出版了几种关于帛书老子的校释著作。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高明同志是一位考古学专家,他对古文字学有很深入的研究。1978年,他曾发表过《帛书老子甲乙本与今本老子勘校札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近年又撰写了《帛书老子校注》一书,对帛书老子进行了更深入的考释研究。这本书考察之细,勘察之精,超过了近年来同类著作,对于许多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可以说是帛书老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值得称赞。这是先秦古典研究领域的新贡献,值得向读者推荐。高明同志征求了我的意见,因此我写了这篇序言。
高明(1926—2018),字诚之,天津人。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文研究会学术顾问。主要著作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如果下德是“為之而無以為”,則又同“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相重,如果審慎地將此句不視為衍文,是否意味著在《老子》的論述里,在境界高低層面,下德約等於上義(以“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言之),或者下德約等於上仁(以“下德為之而無以為”言之),再如果,我們以文本的先後次序作為境界遞進的次序,是否意味“下德無為而無以為”會更貼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