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 1901—1991)是美籍匈牙利音乐学家和音乐批评家。他出生于布达佩斯,并在那里接受了音乐学院的教育。后来,他前往海德堡大学和索邦大学攻读哲学、法语文学和音乐史。自1933年起,他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成为“美国首位音乐学教授”。他的代表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被誉为“学养”和“文风”的双重典范。朗是美国音乐学会的奠基人,曾任国际音乐学会主席和《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专栏评论家,并担任《音乐学季刊》的主编。
朗以他的渊博学识、开阔的视野、犀利的笔锋、卓越的文采和60年的辉煌学术生涯及深远的学术影响,备受公认为20世纪美国音乐学界的领军人物。
编者简介乔治·比洛(George J. Buelow, 1929—2009)是美国音乐学家。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荣休,曾任美国巴赫协会主席。他的研究涉及该时期的表演和演奏实践,他的著作为巴洛克音乐史的研究与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保罗·亨利·朗(PaulHenryLang,1901—1991):美籍匈牙利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生于布达佩斯,曾就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后赴海德堡大学和索邦大学攻读哲学、法语文学和音乐史。1933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享有“美国首位音乐学教授”之殊荣。其扛鼎之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被誉为“学养”与“文风”上的双重典范。朗是美国音乐学会的奠基人,曾担任国际音乐学会主席,《纽约先驱论坛报》专栏评论家,《音乐学季刊》主编等职。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犀利的笔锋、卓越的文采,更兼近60年辉煌的学术生涯和丰富深远的学术影响,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音乐学界的领军人物。编者简介乔治·比洛(GeorgeJ.Buelow,1929—2009):美国音乐学家。印第安纳大学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巴赫协会主席。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专家,其研究涉及该时期的表演实践、理论文献和人物传记。代表性著作有《巴洛克音乐史》《晚期巴洛克歌剧》《海尼兴理论中的通奏低音伴奏》《马泰松新论》《许茨读本》等。曾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撰写多位巴洛克音乐家条目。阿尔弗雷德·曼(AlfredMann,1917—2006):美籍德裔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学者型指挥家。生于德国汉堡,先后就读于柏林、米兰、柯蒂斯三所音乐学院,修习中提琴、作曲、指挥和音乐学。“二战”间经历坎坷,战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保罗·亨利·朗)。1947年起执教于罗格斯大学,作为该校音乐系的奠基人,在此任教30余年。1980年退休后受聘于罗切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1987年荣休。曾担任纽约康塔塔歌友会乐团和伯利恒巴赫唱诗班指挥,是美国巴赫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以其学者、理论家和指挥家的多重身份,对巴洛克音乐的本真主义复兴、演奏教学和学术研究有重大影响。译者简介马艳艳(1983—):女,博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教师。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音乐文献翻译工作,曾参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