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巴赫出生和就学于弗莱堡。他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完成了教职论文。海德格尔是其导师,但由于战后海德格尔被禁止教学,罗姆巴赫被转而由MaxMüller和E.Fink指导。尽管如此,他与海德格尔一直保持私人联系,并且其博士论文的思路也深受其影响。1949年,他开始在母校教书。后来,他被数所大学聘为教授,最终选中维尔兹堡大学哲学系,担任首席教授。他还拒绝了慕尼黑大学的聘请邀请。1990年,他以荣誉教授的身份退休。他是德国现象学研究学会的创立人之一,曾任该学会的第一任主席。此外,他还与其他人一起创办了《哲学年鉴》。从60年代开始,他发表了许多具有独创性思想的著作,包括《哲学的当代性》(1962)、《实体-系统-结构》(1965/66)、《结构存在论》(1971)、《精神生活:一本关于人类根基历史的境象之书》(1977)、《当代意识现象学》(1980)、《世界与反世界》(1983)等。
罗姆巴赫出生和就学于弗莱堡,在弗莱堡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并完成教职论文。他师从海德格尔,但由于战后海德格尔被禁止教学,只得转而由MaxMüller、E.Fink指导。但他与海德格尔一直保持私人联系,博士论文的思路也深受其影响。1949年起开始在母校教书。1964年,他受到数所大学的教授席位聘任,最终选中维尔兹堡大学哲学系,担任首席教授,后来还拒绝了慕尼黑大学的聘任邀请。1990年以荣誉教授身分退休。他是德国现象学研究学会的创立人之一,任该学会第一任主席。又与他人一起创办了《哲学年鉴》。自60年代起,他开始发表多部有独创性思想的著作,比如《哲学的当代性》(1962)、《实体•系统•结构》(1965/66)、《结构存在论》(1971)、《精神生活:一本关于人类根基历史的境象之书》(1977)、《当代意识现象学》(1980)、《世界与反世界》(1983)、《结构人类学》(1987)、《源头:人与自然的共创哲学》(1994)等。这些著作中的一大部分已被译成荷兰文、英文、法文、日文或韩文。他的思想在韩国与日本已有影响,但在中国迄今还从未有过像样的介绍,几乎完全不为人知。在德国与西方学界,他的名声也比他的思想价值要小,其原因可能有许多,他为人的孤僻、表述风格的特异,以及与东方思想的某种关联或呼应,都会减低他被西方人和西方化的东方人理解的可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